基于曲波变换和贝叶斯理论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油气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越来越复杂(如复杂裂缝、裂隙型、隐蔽型和深层油气藏等),对储层预测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更有效的预测储层的方法和技术。本论文首先应用基于曲波变换的一套方法预测裂缝发育带的强度和裂缝发育带展布方向,寻找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然后应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方法,从概率分析的角度对得到的大量属性进行优化,主要以叠后属性分析的手法预测油气储层及其范围。最后,研究了基于叠前资料进行流体识别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区分储层内流体的性质。概括来说,本文的思路就是:有利油气聚集区的预测——油气储层及其范围的预测——储层含流体性质的识别。从储层预测的源头开始,应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实现储层范围及其流体性质的预测。
裂缝在地层中是普遍存在的,对油气运移和储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储层裂缝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预测裂缝发育强度及其走向的边缘保存锐化算法、基于曲波变换的多尺度、多方向和多谱体曲率分析技术。首先,针对近断层/断裂处的地震反射数据比较复杂,并且含有比较强的噪音的特征,以保边去噪技术(EPS)和锐化滤波器(LUM)为基础,构建了边缘保存锐化滤波器,通过参数的调整实现噪音的衰减和微小线性特征的保存。随后,将曲波(Curvelet)变换分别和相干技术、曲率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多尺度、多方向的相干体技术和多谱体曲率分析技术,利用曲波变换的多尺度和多方向特性,实现不同尺度裂缝带及其走向的预测。多尺度、多方向的相干体方法在曲波域中给出不同的重构系数,得到突出不同频带和不同方向的地震数据体,然后再利用相干算法分别得到多尺度、多方向的相干体。多谱体曲率分析方法利用曲波变换分离不同波长的波动信息,并应用多谱导数算子实现尺度系数的微调,然后将与所考虑问题的尺度相匹配的波动信息进行重构,得到突出不同波数特征的曲率数据体。上述三种方法相结合,分别从波形和构造两个方面对裂缝发育强度和裂缝发育带的走向进行预测,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将这套方法应用到实际地震数据中,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保护了微小断裂信号,突出了特定频带通道的地质异常体,实现了地质目标的精细解释,为储层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地震属性优化是提高地震储层预测精度的必要步骤。本文以贝叶斯理论和主成分分析为基础,研究了利用概率模型进行核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概率核主成分分析(PKPCA)。此方法能有效克服主成分分析缺少概率模型和缺失高阶统计量信息的不足。随后研究了PKPCA的混合分析模型——混合概率核主成分分析(MPKPCA),以多种概率模型的混合对数据分布进行表征。应用期望最大(EM)估计得到最佳概率模型。实际数据的应用显示基于贝叶斯的属性概率优化方法提高了属性优化的精度,同时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准确性。
本文在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开展流体识别方法的研究。推导了基于入射角的AVO近似方程和叠前AVO属性(G,Rs等)的修正公式。以Aki和Shuey方程为基础,通过Snell定律,研究了更加清晰地表示反射系数与上层入射角、岩石物性参数间内在关系的近似方程。新方程将反射系数表示为上层入射角的函数,而实际地震CRP道集在从偏移距转化为角度时恰好也是入射角的函数,这样理论公式与实际地震数据客观状况更加符合。以入射角AVO近似方程为基础研究了更准确提取AVO属性的方法,推导了叠前AVO属性(G,Rs等)的修正公式。利用角度部分叠加数据的优点,研究了预测储层的快速估计法、角度流体道集法和曲波域波场分离法,并将其与叠前AVO属性修正公式相结合,实现了提高储层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目的。对常用的流体因子间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它们的实质所在分别建立反射系数域和阻抗域的新流体因子公式。实际数据的应用结果显示本论文的方法不但可以准确地判定储层的位置及范围,还能更好地区分气、水储层。
|
|
|
|
1 |
胡远来,刘明哲;灰色遗传识别在 XX 气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2 |
王大兴,史松群,赵玉华;苏里格庙储层预测技术及效果[J];中国石油勘探;2001年03期 |
3 |
兰素清,陆明华;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6期 |
4 |
洪余刚,陈景山,成世琦,代宗仰,李凌;瞬时振幅相干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5 |
韩小俊;施泽进;王良军;;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2期 |
6 |
崔世凌;杨泽蓉;;火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研究[J];石油物探;2007年01期 |
7 |
刘全新;高建虎;董雪华;;储层预测中的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岩性油气藏》创刊而作)[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8 |
马伯林;陆明华;舒福明;刘健;;地震属性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7年01期 |
9 |
孙卉;徐丽英;周旭红;赵立旻;边少之;;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区有利砂砾岩体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
10 |
苏云;李录明;钟峙;唐娟;;随机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6期 |
11 |
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于圣杰;;渤海海域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
12 |
曹琳昱;朱仕军;周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
13 |
黄胜兵;叶加仁;朱红涛;杨香华;魏刚;;渤中西环古沟谷与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
14 |
刘强;;煤层发育背景下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
15 |
熊艳肖慈珣,包吉山;模糊神经网络用于储层预测[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
16 |
魏明阳,周红艳,吴娜珠,李正强;地震属性分析在新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7 |
穆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参数对反演效果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18 |
李廷辉;岳跃龙;胡永军;常德双;王小善;王津;范哲清;孔凡东;;Jason反演技术在张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S1期 |
19 |
李志勇;张冬梅;丁艳红;王朝辉;;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在泌阳凹陷深凹区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1期 |
20 |
贺新蔚;撒利明;邓央;杨午阳;梁秀文;文佳敏;;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