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油藏CO_2近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摘要】:我国陆上新增储量中低~特低渗透油藏储量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这类油藏的特点是储层渗透率低,自然能量不足,弹性能量衰竭快,油井产量递减迅速,开发水平低下,依靠常规开发方法难以大幅提高采收率,开采难度大,短时间内极易转变为效益低、周期长的溶解气驱开发。
国内外研究表明CO_2气驱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低渗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CO_2驱适用油藏筛选的过程中,混相驱一直作为其选择的标准,但是受地层压力,注入气CO_2纯度,原油性质以及地层非均质性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内低渗透油田CO_2混相驱发展受到制约,而CO_2非混相驱效率较低,不适用于非均质严重的油藏,因此发展了CO_2近混相驱的开发方法。CO_2~原油之间由非混相到混相的相互作用是一渐变过程,这一原理进一步明确和定义了CO_2近混相驱的概念:近混相是指一个压力区域,即在相对较低压力下(低于或接近最小混相压力)实现较好驱油效果,对注入压力大小和原油组分要求较为宽松,现场容易实现,对低渗透油藏具有类似于混相作用的闪蒸-凝析、降低界面张力和原油粘度,同时产生微孔渗流、渗吸驱油等效果提高采收率。本课题在充分调研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混相驱的实现条件与驱油机理的基础上,针对胜利油田G89块低渗油藏,运用物理模拟(油藏流体常规PVT分析实验、CO_2膨胀实验,细管实验和低渗岩心驱替实验)、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低渗油藏CO_2近混相驱EOR机理的研究方法,确定近混相区域与近混相压力条件,揭示CO_2近混相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PVT相态特性与变化规律及驱油机理,初步形成CO_2近混相驱系统理论体系,并结合G89块地质模型,对比分析三种混相方式的实现条件与驱油机理,为低渗油藏CO_2驱先导性试验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
|
|
|
1 |
张少标,扈殿奇,王姝,赵根,魏风玲;近解远调技术在濮城低渗油藏的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4期 |
2 |
王熙华;利用启动压力梯度计算低渗油藏最大注采井距[J];断块油气田;2003年06期 |
3 |
姜晓健,翟启世,朱之锦,田长友,季晓东;孤岛油田孤北35块低渗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3期 |
4 |
曹学良;苏玉亮;张瑞庆;;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6年01期 |
5 |
范建礼;;史深100断块水力压裂改造技术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6年02期 |
6 |
曹鲁;;分层堵水技术在文东油田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6年03期 |
7 |
贺宏普;樊社民;毛中源;钟静;张顺梅;张春萍;;表面活性剂改善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4期 |
8 |
林英松;蒋金宝;刘兆年;张宝康;李晓波;;连续油管压裂新技术[J];断块油气田;2008年02期 |
9 |
张俊成;杨天龙;蒋建华;;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J];中外能源;2010年01期 |
10 |
李保振;李相方;Kamy Sepehrnoori;姚约东;Jorge E. Ramirez Salazar;;低渗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与埋存中的有效设计(英文)[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1 |
吕荣洁;;低渗油藏高效采[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13期 |
12 |
刘国旗;栗广科;杨德林;;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的主要做法及效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
13 |
杨庆军,董玉森,高玉甫,潘怀孝,狄伟;含天然闭合缝开启的低渗透油藏精细数值模拟[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4 |
张宪宏;;史南油田史深100高压低渗油藏油层保护技术[J];内江科技;2006年03期 |
15 |
马培申;李红茹;李红;刘瑜莉;李希梅;吴慧平;;一种识别安棚低渗透油藏有效储层的新方法[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5期 |
16 |
程东风;高洪杰;耿秋红;李志萱;张岩;杨迎光;;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4-7油藏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2期 |
17 |
张立会;尉亚民;张启汉;李丛峰;邵永恒;周燕;;尕斯E_3~1低渗油藏采油方式评价标准图版的引用[J];钻采工艺;2008年S1期 |
18 |
李磊;;人工压裂缝对低渗油藏水淹层解释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5期 |
19 |
孙凯;;新型解堵工艺在现河低渗油藏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2期 |
20 |
常仲文,陈军;低渗油藏注水井压裂增注[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