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摘要】:我国近年石油探明储量中,低渗透储量所占比例高达66%,其中特低渗透及超低渗透油田占一半以上,开发难度很大,而井网部署及注采参数是否合理是特地渗透及超低渗透油田开发成败与否的关键,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调研国内外超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考虑超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选取长庆油田长6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超低渗透油藏不可逆变形条件下单相非线性稳定渗流模型,分析了变形系数对极限供油半径的影响;研究超低渗透油藏技术极限井距和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方法;在单相稳定渗流条件下对合理生产压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α_(01)的不断增大,地层渗透率降低,拟启动压力梯度增大,导致极限供油半径变小。长庆超低渗透油藏井区合理的极限注采井距为310-343m,矩形五点法合理注采井距为240m。介质变形系数越大,最大采油指数也越低,随生产压差的继续增大而降低的幅度也越大,最大采油指数所对应的合理生产压差也越小。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合理生产压差也就越大。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下,根据合理压力保持水平和合理流压确定超低渗透油藏的合理生产压差为10.4~11.4MPa。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建立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质模型,对井网部署及注采参数等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低渗透油藏采用注水井排与裂缝平行的矩形五点井网时开发效果较好,井距为360m、排距150m,裂缝导流能力为200-230mD.m,穿透比为0.4,压力保持水平为117%,注采比1.0,采油速度1.7%。
|
|
|
|
1 |
胡书勇,敬兴胜,王益维,寥清碧;对吐哈油田温西三区块三间房组油藏井网加密调整的认识[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3年01期 |
2 |
刘利梅,杜兰香,韩胜华,宋维刚,刘洪梅;孤岛油田中二北稠油热采单元井网加密可行性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5期 |
3 |
贺凤云,徐显军,金春梅,王兴臣;朝45区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效果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4 |
李东杰;;二类油层水驱井网加密挖潜剩余油[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年08期 |
5 |
李艳军;焦艳丽;;萨北开发区井网加密后剩余油分布再认识[J];海洋石油;2009年01期 |
6 |
姜萍;石丰焕;王金生;;中一区Ng5稠油环开发规律分析[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
7 |
殷代印;张强;;朝阳沟油田朝55区块井网加密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9年02期 |
8 |
张霞;覃忠校;苗勇;;营11块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J];内江科技;2009年04期 |
9 |
于成龙;李慧敏;赵敏;罗池辉;;水驱油田井网加密合理井数的计算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年01期 |
10 |
梁承春;杨光;;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研究[J];内江科技;2006年01期 |
11 |
卓兴家;安明飞;;升139区块井网合理加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4期 |
12 |
魏超平;周燕;;单56油区超稠油吞吐加密开发规律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3 |
李莹;赵小川;王艳珍;;孤岛油田东区Ng3稠油剩余油分布研究及综合调整[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1期 |
14 |
曹云芳;;压裂措施在高台子井网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06期 |
15 |
曹云芳;;压裂措施在高台子井网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6期 |
16 |
刘斌;蒸汽吞吐阶段加密井网可行性探讨[J];特种油气藏;1995年04期 |
17 |
高淑玲;周正祥;刘洪兵;孙刚;;改善杏十三试验区聚合物驱效果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6期 |
18 |
袁昭;郭克诚;张瑜;郭伟峰;杨永霞;;鄯善油田温西六区块井网加密调整方案研究及实施效果[J];海洋石油;2007年03期 |
19 |
李林祥;;孤东油田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
20 |
陈亮;叶小川;黄克;;大王北油田大37块整体加密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