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
【摘要】:我国的中央造山带由西部昆仑-祁连-秦岭段和东部的大别-苏鲁段组成,苏鲁造山带更是位于整个造山带的最东段。作为一条中生代的造山带,苏鲁造山带同时也是一条超高压变质带(UHPM),这是一种代表了深俯冲后折返事件的相带信息,苏鲁地区也因此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野外现象观察描述、地质图件识别运用等方法,对苏鲁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几何形态进行了调查、归纳以及重点剖析,总结出造山带浅部的构造特征;同时,通过对重力资料、航磁资料、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地震层析资料以及深反射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分析,了解苏鲁地区的深部特征信息。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对苏鲁造山带深部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推导,结合古地磁资料,进一步总结出这一地区的造山演化阶段。
研究结果表明,造山带发育之前,苏鲁地区的地质背景为:前寒武时期,经历了沉积与岩浆侵入活动的相互交替阶段;古生代时不存在大范围沉积或者侵入事件;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时,古特提斯洋北支东段洋壳向华北板块之下进行俯冲,开启了苏鲁造山的序幕。洋壳俯冲结束后,碰撞造山过程开始,相关的动力学过程持续了整个中生代,直到古近纪才正式结束。对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得到如下五个主要阶段:中三叠世的前期俯冲阶段(即苏鲁俯冲阶段)、晚三叠世的拉张折返阶段、早-中侏罗世的后期俯冲阶段(即扬子俯冲阶段)、晚侏罗世的调整结合阶段以及晚侏罗世-古近纪的伸展减薄阶段。而当造山作用进入尾声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活动加强,逐渐成为该区构造活动的主控因素,并塑造了造山带的现今复杂的地质面貌。
|
|
|
|
1 |
吴其反,路凤香,刘庆生,郑建平,王懋基,吴文鹂;苏鲁地区地壳深部太古代残留岩片:来自航磁资料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3年04期 |
2 |
张泽明,张金凤,游振东,沈昆;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P-T-t轨迹[J];岩石学报;2005年02期 |
3 |
刘因;汪青;姜枚;王亚军;;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
4 |
徐纪人,赵志新;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J];岩石学报;2004年01期 |
5 |
刘建辉,周建波,郑常青;苏鲁超高压带内石桥浅变质岩的地质成因及其研究意义[J];矿物岩石;2005年02期 |
6 |
翟明国;郭敬辉;李忠;陈代钊;彭澎;李铁胜;张艳斌;侯泉林;樊祺诚;胡波;;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延伸: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以及古生代沉积盆地的证据与制约[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
7 |
王涛;刘燊;胡瑞忠;冯彩霞;齐有强;冯光英;杨毓红;;苏鲁造山带碱性岩的成因研究——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矿物学报;2010年02期 |
8 |
王勤,嵇少丞,许志琴,Matthew H.SALISBURY,夏斌,潘明宝;榴辉岩的地震波性质: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成分和折返机制的探讨[J];岩石学报;2005年02期 |
9 |
石超;张泽明;;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CCSD主孔榴辉岩的矿物化学研究[J];岩石学报;2007年12期 |
10 |
王涛;刘燊;胡瑞忠;冯彩霞;齐有强;冯光英;王长华;;苏鲁造山带A型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4期 |
11 |
朱光;谢成龙;王勇生;牛漫兰;刘国生;;郯庐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J];岩石学报;2005年06期 |
12 |
嵇少丞;王茜;Denis MARCOTTE;许志琴;夏斌;Jacques MARTIGNOLE;Matthew SALISBURY;;苏鲁超高压变质岩中地震波速随围压的变化规律[J];地质学报;2006年12期 |
13 |
郑建平;汤华云;张志海;余淳梅;张瑞生;路凤香;杨经绥;李天福;;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CCSD-PP1)橄榄岩地幔属性及动力学意义[J];现代地质;2007年02期 |
14 |
李向辉;陈福坤;李潮峰;张华锋;郭敬辉;杨岳衡;;苏鲁造山带荣成超高压地体片麻岩锆石年龄和铪同位素组成特征[J];岩石学报;2007年02期 |
15 |
嵇少丞;王茜;王勤;许志琴;;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的弹性力学性质与密度的关系[J];岩石学报;2007年12期 |
16 |
唐贤君;於文辉;单蕊;;中国东部-朝鲜半岛中生代板块结合带划分研究现状与问题[J];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
17 |
唐俊;郑永飞;吴元保;查向平;周建波;;胶东地块东部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J];岩石学报;2004年05期 |
18 |
唐俊;郑永飞;吴元保;龚冰;;威海地区超高压变质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9 |
薛怀民;刘福来;孟繁聪;;苏鲁造山带胶东区段花岗片麻岩类的常量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证据[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
20 |
张泽明;肖益林;赵旭东;石超;;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氧同位素剖面[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