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陆架区沉积物来源及其输运机制

闫慧梅  
【摘要】:南海背靠亚洲大陆,外绕岛弧,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物质来源可为全球古环境和构造演化、特别是亚洲古季风的研究提供良好材料,因此南海成为国际海洋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本文对采自南海北部陆架区的47个表层沉积物及X2孔柱状样沉积物粒度、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有孔虫AMS14C和重矿物进行了分析测试,探讨了南海北部陆架区沉积物来源及其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总体偏粗,以粉砂为主,砂和粘土的含量都较低。根据常量元素平面分布特征及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为两个地球化学分区:Ⅰ区(海南岛东部陆架及珠江口西南部)和Ⅱ区(珠江口及其东北区域)。稀土元素表现出陆源碎屑特征,其组成受到了粒度的影响,并未受到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物源判别表明,稀土元素沉积物可能来自珠江、台湾和海南岛三端元混合沉积物质。X2站沉积物可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A2,120~0 cm,4~0 ka BP)主要为粉砂质砂,下段(A1,240~120 cm,8~4 ka BP)主要为粘土质粉砂。A2段较A1段平均粒径变粗,且9种常量元素含量减少。87Sr/86Sr与εNd除异常点外,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一系列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X2站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台湾和古珠江三角洲,现代珠江不能作为物源判识的主要端元。其中A1段沉积物主要为海南岛、台湾和古珠江三角洲沉积物的混合,A2段主要来源于海南岛。据X2站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世界级大河(如珠江)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特别是琼东南陆架)的贡献以前可能被高估,而小型河流(如台湾岛、海南岛等)的贡献却可能被低估,日后研究中应该重视小型河流对陆架区的物质贡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2 ;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1期
3 闵信爱;南海北部的新对虾[J];海洋渔业;1987年01期
4 徐家隽,杨天鸿;一个台风范围的风场模式及其应用计算[J];热带海洋;1988年01期
5 范立群,苏育嵩,李凤岐;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2期
6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7 ;海洋学报第10卷(1988年)总目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8 茹克;南海北部边缘叠合式盆地的发育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9 吕华;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在穗举行[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10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11期
11 夏伦煜;南海北部陆架巨厚海相第四系的发现[J];科学通报;1988年23期
12 陈国威;南海北部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3期
13 林晓能;南海北部偏北大风的分析预报[J];海洋预报;1989年02期
14 ;第七章 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J];东海海洋;1989年04期
15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16 段威武;黄永样;;南海北部陆缘中、晚第三纪古地理、古环境研究[J];地质学报;1989年04期
17 彭善环;;南海北部大陆架天然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1989年06期
18 舒业强;王强;俎婷婷;;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3期
19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20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玲莉;李三忠;余珊;索艳慧;惠格格;曹花花;赵淑娟;刘鑫;戴黎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折演化与滑坡时空关联[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6:洋——陆转换带论文集[C];2014年
4 罗传秀;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陆钧;;南海北部表层孢粉南北向、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分布特征[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戴璐;翁成郁;陆均;;根据现代孢粉传播机制推测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陆地古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必豪;李松筠;李兴;陈永志;陈绍谋;;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8 郝清和;戴璐;;栎属花粉的超微结构揭示了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的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凌云;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特征、展布及油气分布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杨林龙;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断层系的发育演化机制及其对深水盆地群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3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李明杰;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10 张丙坤;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活动构造类型及成因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慧梅;南海北部陆架区沉积物来源及其输运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2 张爽;南海北部珠江口断面海水颗粒物组成、来源与分布的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陈薇;氨基酸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溶解态有机物质来源和生物活性转化过程的指示作用[D];厦门大学;2017年
4 张治忠;南海北部深水某无井区地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5 孙瑞;南海北部台风浪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邵劲超;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和强度对南海北部叶绿素浓度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7 杨万康;南海北部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强萌麟;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安山岩基本特征及其与东南沿海安山岩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谢杨冰;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浅水流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10 赵卫;南海北部早期破裂阶段沉积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获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2 记者 方正飞;我国初步形成从东海至南海北部监测网[N];中国海洋报;2017年
3 ;南海北部发现大储量“可燃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5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6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记者 陈瑜;“蛟龙”号探秘南海北部高速堆积体[N];科技日报;2017年
9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10 陈惠玲;中德合作开展南海北部环境演变研究[N];中国矿业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