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肇凹陷断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弱变形构造带是指没有统一的断裂面,由区域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盆地盖层中的变形程度较低的构造带。由次级构造(小断层、小裂缝、洼陷、潜山、凸起等)断续成带分布构成,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产物。研究表明,弱变形构造带在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并且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是未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领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顶部沉积盖层中发育众多弱变形构造带,与油气聚集分布具有对应关系。本文研究了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发育情况,深入剖析其发育特征和演化机制,分析了弱变形构造带对油气聚集的影响,对进一步明确扶杨油层下一步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区域地质资料、三维地震资料、油藏勘探成果、重力资料等资料,结合基底断裂分布、盖层断裂特征以及平面油气藏分布等情况,对扶杨油层弱变形构造带进行识别,分别为:2条北北西向的肇州弱变形构造带、2条北北西向的卫星弱变形构造带、1条北北东向的升平弱变形构造带、1条北北东向榆西弱变形构造带和3条近南北向的徐家围子弱变形构造带,共9条弱变形构造带。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和发辫式构造样式,剖面上为花状、似花状及―Y‖字型构造样式。同时,还发育平行式和混合式断裂带。平行式断裂带剖面上表现为―Y‖字型和―V‖字型构造样式;混合式断裂带则是平面上不同方位断裂带混合形成,剖面上为复合地堑式的构造样式。在分析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形成机制。NNE和NNW向雁列式弱变形构造带由相互交叉的北北东和北北西向的徐西基底断裂在45°-60°的斜向拉张作用下形成;发辫式的弱变形构造带由深部所对应的近南北向的徐中基底断裂走滑活动形成,并且形成于基底走滑型弱变形构造带的后期;平行式断裂带是由于基底断裂受近东西向的拉张作用而形成,并且此时基底断裂与东西方向拉张应力的夹角在75°-90°之间;混合式断裂带是在上述三种类型断裂带形成过程中,在断裂走向发生变化的―拐点‖处形成的。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弱变形构造带的控藏作用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提高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有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2)改善储集物性;(3)改善油气运移路径;(4)形成大量的断块圈闭和复合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情况表现出以下三个规律:(1)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弱变形构造带的两侧;(2)弱变形构造带的交叉部位油气藏更富集;(3)近SN向的弱变形构造带分段控藏。
|
|
|
|
1 |
高宁;宋颜生;葛思;;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运移形式及其控油差异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8年04期 |
2 |
胡霞;黄得利;李照勇;;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扶杨油层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地质;2008年01期 |
3 |
张革,林景晔,杨庆杰,杨辉;松辽盆地西部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5期 |
4 |
施秋华;袁亚娟;夏斌;林舸;;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8年01期 |
5 |
杜建华,杨丽;葡31区块扶杨油层压裂效果分析[J];油气井测试;2005年01期 |
6 |
杨军;;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扶杨油层原油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1期 |
7 |
王雪;;松辽盆地齐家凹陷与大庆长垣扶杨油层油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3期 |
8 |
周锡生;李莉;韩德金;金春海;梅冬;李敏;;大庆油田外围扶杨油层分类评价及调整对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3期 |
9 |
付广,卢双舫,李宏涛,许凤鸣;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远景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05期 |
10 |
冯大晨,王文明,翟秀杰;扶杨油层储层砂体层次构成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3期 |
11 |
张玉涛,高彦楼,吉庆生,迟博;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技术动用下限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4期 |
12 |
杜海峰;于兴河;;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组岩心岩相及构形要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
13 |
冯大晨,王文明,赵向国,姜红梅;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可动用储量评价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2期 |
14 |
刘吉余;周鹏;宋学会;王春江;张惠瑜;李朝晖;;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油藏特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34期 |
15 |
赵秀红;陈波;张晓冬;张桂娟;费平;;频谱成像技术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
16 |
陈斌;张晶;;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年11期 |
17 |
于润涛;;三肇凹陷青一段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最小超压及其研究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8 |
孟祥超;韦学锐;韩维哲;杨庆杰;李小华;;差异压实作用中的同沉积小断层成因探讨——以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6期 |
19 |
郭会坤,高彦楼,吉庆生;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条件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