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多相载药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传统药物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实际应用中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分布,从而会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纳米科技的发展为获得更加先进的药物输送系统和实现早期检测与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开展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各种纳米粒子如聚合物纳米粒子、无机纳米粒子、脂质体等均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输送载体。将药物分子包裹在纳米颗粒中或吸附在其表面,利用恶性肿瘤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或通过靶向分子与癌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选择性地富集在肿瘤部位,从而实现安全高效的靶向药物输送和治疗。采用高温溶剂法合成了两种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UCNP),以CTAB为模板剂、水为溶剂包覆UCNP制备了用于生物成像及药物传递的UCNP@mSiO_2纳米粒子。通过精细的调节UCNP的浓度,TEOS的浓度,试剂的滴加顺序等实验条件可分别得到不同形貌的UCNP@mSiO_2纳米颗粒,并实现了对二氧化硅壳层厚度的精确控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仪等方法对UCNP@mSiO_2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光学性质和结构组成等进行了分析。并以盐酸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其负载DOX的能力,评价了DOX从UCNP@mSiO_2中的释放行为。对第二章的UCNP@mSiO_2体系进行拓展,合成了UCNP@mSiO_2@Ce6@CeO_2纳米颗粒,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测定了其结构、形貌、尺寸和表面电位等。详细研究了UCNP@mSiO_2@Ce6@CeO_2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及其光动力学性能。结果证明,980 nm激光条件下,Ce6并不能被UCNP@mSiO_2@Ce6@CeO_2纳米材料上转换发出的红光激发产生单线态氧。但UCNP@mSiO_2@Ce6@CeO_2纳米材料在670 nm的红光激发下能够产生单线态氧,且对细胞有明显的光动力学杀伤效果。由于时间原因,CeO_2对单线态氧的猝灭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