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及其适应性研究

李宾飞  
【摘要】: 氮气泡沫调驱是非均质油藏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现场试验,但在泡沫渗流机理、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适应性评价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是一种处于发展阶段的三次采油技术。因此,进一步完善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对其适应性进行系统分析,对于提高氮气泡沫调驱应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论文根据氮气泡沫渗流机理,提出将反映起泡剂起泡能力和稳定性的综合性能的泡沫综合值作为主要参数,用于氮气泡沫调驱用起泡剂的筛选。通过室内实验,对油田常用起泡剂性能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系统研究了气液比、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对氮气泡沫渗流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油饱和度是影响氮气泡沫渗流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泡沫渗流阻力随着含油饱和度的升高而降低,剩余油分布规律决定了调驱过程中氮气泡沫的渗流规律,受此影响,地层非均质性的增加对泡沫调剖效果的影响较小。对比研究了氮气泡沫调驱、聚合物驱和强化氮气泡沫调驱三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驱油特征。同聚合物驱相比,氮气泡沫调驱和强化氮气泡沫调驱具有更强的流度调节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波及体积,而聚合物驱更有利于提高高渗岩心中的采收率;强化氮气泡沫调驱比氮气泡沫调驱更有利于提高高渗岩心的采收率。同时分析了泡沫渗流对地层出砂的影响,与水相比,泡沫对砂粒的携带能力大得多,除粘度差别因素外,由于泡沫在出口处的膨胀而产生的助排作用是更为主要的因素。采用毛细管束模型分析了H-B流体的渗流规律以及各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氮气泡沫的非线性渗流规律和调驱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与实验变化趋势相一致的结果;并提出,对于氮气泡沫调驱存在一个最优注入压力,在该压力下氮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达到最大。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油藏条件和生产因素对氮气泡沫调驱效果的影响,表明氮气泡沫调驱更适合应用于正韵律、层间连通性较好的非均质油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仁保;岳湘安;柯文奇;侯永利;;氮气泡沫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学报;2009年01期
2 陈奇峰;陈广学;;中浓纸浆悬浮液塞流流动的实验研究[J];中国造纸;2009年01期
3 何磊;;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现场应用研究[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Tony Chien B.H.Caudle ,郭素桦,程时清 ,乐长荣;真实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改进解析解[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6年01期
5 佘铭钢,刘铮;多孔介质电渗流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Ⅰ) 多孔介质电渗流动的CFD模拟[J];化工学报;2003年08期
6 李传亮;张学磊;;管流与渗流的统一[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2期
7 褚金华;程乐鸣;施正伦;骆仲泱;岑可法;;渐变型多孔介质燃气装置的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9年01期
8 周磊;刘石;;模拟监测碳酸盐岩油藏实验台设计[J];科技传播;2010年16期
9 左永梅;邹学忠;;多孔介质中粘性指进的发生与发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2期
10 何德坪,闻德荪,张勇,舒光冀;铝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J];材料研究学报;1997年02期
11 陈洁,李尧臣;三维多孔介质中应力与渗流的摄动有限元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12 田贵山,马振吉;气体在陶瓷过滤器元件内的流动研究[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0年04期
13 李传亮;多孔介质的应力关系方程——答周大晨先生[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2期
14 王恩宇,程乐鸣,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天然气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4年01期
15 马世虎,解茂昭,邓洋波;多孔介质往复流动燃烧的一维数值模拟[J];热能动力工程;2004年04期
16 李敬松,李相方,童敏,程时清;多孔介质中凝析气相变实验的新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6期
17 李敏杰,王煤,余徽,纪平均,许峰;竖直套管内带热源的多孔介质中的自然对流[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5年01期
18 张玉军,康永华;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理论及在近水体采煤的应用[J];煤矿开采;2005年05期
19 李明川;樊栓狮;赵金洲;;冰成天然气水合物机理分析[J];能源工程;2006年06期
20 刘志峰;赵刚;刘正锋;张有为;王晓宏;;逾渗多孔介质对固体颗粒吸附过程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兆敏;马天态;李宾飞;;氮气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实验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张鹏;李英;董凤兰;;多孔介质中泡沫的产生和运移[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的孔隙率[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4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谭文长;;黏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自然对流[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6 李丽;陶果;戴世坤;;弹性波对多孔介质电导率的瞬态影响[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陈瑜;蔡庆东;;基于树网格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及其在渗流等问题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刘雪梅;许友生;;格子Boltzman方法研究竖直多孔介质板内混合对流传热传质问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多孔介质的孔径分布和比面[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10 陈益峰;周创兵;井兰如;;THM耦合条件下多孔介质的多相流传输过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宾飞;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及其适应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荣伏梅;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多孔介质REV尺度的流动与强化传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纪朝凤;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缔合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邓洋波;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李守德;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在多孔介质渗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史玉凤;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满平;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8 凌忠钱;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及硫化氢高温裂解制氢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8年
9 郭霄怡;分数阶微积分在量子力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研究中的某些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员美娟;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若干流动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世虎;往复流动下预混合气体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景贵成;低渗透油藏多孔介质特征及模拟[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3 李昊;往复式多孔介质燃烧器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雅宁;热气机回热器内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王强;基于ANSYS的多孔介质中流动、传热与应力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冲;多孔介质流中Coriolis力对对流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7 兰万里;充满多孔介质的Rivlin-Ericksen流体中浓度扩散对对流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刘艳军;考虑毛细压差后多孔介质渗透率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宋波;多孔介质三维重建及流体动画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张斌;分形多孔介质中幂律型流体的渗透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安 通讯员 董志英;大港应用深部调驱技术打开挖潜空间[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郑水平 赵亚明;氮气泡沫凝胶调剖新技术试验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郑水平 通讯员 赵亚明;氮气泡沫凝胶调剖新技术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特约记者 马立玫通讯员 张明波 刘亚静;华北油田深度调驱技术跻身国内先进行列[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仇国强 通讯员 郭富晓;PAC调驱技术“一石三鸟”[N];中国石化报;2005年
6 焦念友;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先导试验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刘相东;多孔介质干燥理论与应用并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8 饶文涛;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9 王金法 通讯员 夏同民;低密度氮气泡沫流体技术海上显威[N];中国石油报;2004年
10 刘泉洲姜化明 田真 刁立光;微球调驱技术成为增注驱油“功臣”[N];中国石化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