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阻油气层识别评价技术及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低阻油气层作为一种特殊的、隐蔽性极强的油气层,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复杂的地质成因和形成条件,导致其识别评价具有极大的难度。针对低阻油气层识别评价困难的问题,论文通过对大量岩石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典型低阻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的整理与分析,系统总结了形成低阻油气层的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高不动水和高阳离子交换量,外因主要有泥浆侵入、砂泥岩薄互层及油水层矿化度的差异等,每一种成因都对应着独特的地质条件。对于某一地区而言,这些成因都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往往是以一两种为主控因素的多因素共同影响着油气层的电阻率。所以,文中提出了基于主控成因的低阻油气层识别评价思路,针对不同成因低阻油气层提出了低阻油气层测井系列和测井环境设计思想及原则,在此前提下创建了基于主控成因分析的、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低阻油气层的多种新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①首次提出了泥浆性能优化设计下利用自然电位信息识别低阻油气层的方法技术,即咸水泥浆条件下的油气层自然电位为小幅度的正异常或负异常;②创建了多种综合参数交会图油水层识别图版,图版制作过程中,每一个坐标向量的选取都首先考虑了影响储层电阻降低的岩性、水性、泥浆等因素,通过多种测井信息的有效融合将这些影响因素由综合参数体现出来,并且放大油层与水层之间的差异,通过综合参数的两两交会达到低阻油气层识别的目的;③针对岩性细、孔隙结构复杂、水性变化导致的低阻油气层,建立了模型参数m、n与泥质含量、孔隙结构指数和地层水电阻率之间的经验公式,通过低阻主控成因在模型参数中的体现来应用阿尔奇模型计算低阻油气层饱和度,这是对阿尔奇模型的发展和完善;④针对高阳离子交换量低阻油气层,提出W-S模型在低阻油层评价中的实用化思路和实现方法,依据多温度、多矿化度下的岩石电阻率实验结果,建立了W-S模型参数Bws与温度和地层水电阻率的实验关系,采用激发极化测井资料计算储层阳离子交换量和地层水电阻率,由此可以实现了W-S模型的推广应用;⑤论文还提出了测井与地质相结合的低阻油气层判别原则:即分层位、细分解释单元、合理的地层对比。低阻油气层识别评价思路和技术在冀东滩海油田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深化应用,而且在勘探和储量落实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
|
|
|
1 |
伍春相;;新丰江中心地震台地电均方差异常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2 |
赵玉林,卢军,张洪魁,钱卫,钱复业;电测量在中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2001年02期 |
3 |
安海静,赵家骝,赵和云,刘宝勤;松山台地电场的自然电位异常[J];地震;2004年03期 |
4 |
王伟男;;岩心渗透率对地层过滤电位影响的实验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5 |
欧阳健,马宗援,史全胜,肖文越;用图像识别方法分析沉积相的可能性[J];测井技术;1984年02期 |
6 |
仇勇海;对“硫化矿床上自然电位的电化学机制”一文的商榷[J];地质与勘探;1984年09期 |
7 |
赵发展,戚洪彬,王赟;地层水矿化度检测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3期 |
8 |
闫义,陈永生,李自安;钢套管井自然电位测井方法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02期 |
9 |
张彦林;张德权;付东林;;利用电测井方法划分咸淡含水层[J];勘察科学技术;2007年01期 |
10 |
徐辉;白亚平;康庆强;姚军;燕明芝;;岷县5.2级地震前兆异常分析[J];高原地震;2007年03期 |
11 |
王守武;;物理学是新技术的基础[J];科学通报;1959年01期 |
12 |
;一口超深井的测井工作介绍[J];石油物探;1976年04期 |
13 |
;国外勘察中采用的新技术[J];勘察技术资料;1973年02期 |
14 |
;罗马尼亚发明海港建设新技术[J];工程力学;1985年02期 |
15 |
翟羽伸;论“日本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的特点[J];中国科技论坛;1993年04期 |
16 |
李斌;提取淡水的新技术[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6期 |
17 |
徐郁文;浅议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质量检查[J];地矿测绘;1997年03期 |
18 |
;高新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恒久动力[J];科技信息;1998年08期 |
19 |
袁宁,聂小春,聂在平;自然电位测井的定量分析与应用研究[J];测井技术;1999年01期 |
20 |
孙灵芬,秦菲莉,陈继超;低矿化度复杂地层水剖面的测井解释方法探讨[J];断块油气田;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