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岛油田馆上段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摘要】:
油田注水开发后,在水驱油的过程中,产层的流体性质、孔隙结构、岩石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油水分布规律等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淹以后地层含水饱和度变大,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储层物性变化与水淹程度有关,储层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关系复杂,油层水淹后将打破原有的油水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因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产层之间和产层内部其水淹程度一般都不均匀等。
注水开发油藏经过长期的开采,油层被严重水淹,由于注入水矿化度是变化的,从而导致了水淹层岩石的导电特性发生变化。本论文通过岩心分析资料,对注水驱油过程中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适用性,根据分析结果,对于正确认识水淹层的水淹特点及水淹层的测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针对埕岛油田馆上段水淹层特点,系统提出了各种水淹层测井的识别和综合分析技术,成功地利用自然电位曲线连续且较准确地计算了混合液电阻率。
本论文对产水率及影响其计算精度的两个关键参数—油、水的相对渗透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适合埕岛油田地质特点的产水率、油水相对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其测井解释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根据埕岛油田的水淹特征和上述研究成果,开发了一套水淹层处理程序,实际处理十余口井,解释精度达到8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对胜利油区的其他油田高含水期的水淹层评价有着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