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管道结构对严重段塞流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刘方  
【摘要】: 段塞流广泛存在于油气井井筒与油气混输管道、锅炉管束和换热器等工业设备中,严重段塞流则常见于海洋油气混输系统,对这些流动现象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而目前国内外均缺乏大型实验系统回路下有效的实验数据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本文在内径为0.051m的水平-下倾-上倾、微上倾斜-上倾,两种形式的实验管道上对两相严重段塞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严重段塞流的产生机理和流动特性,并与增加气体积聚容积-下倾-立管实验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发现增加气体缓冲容积的严重段塞流实验中,管路内气体的积聚空间明显大于实际管路的气体积聚空间。气相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沿着下倾管路向下流动,而是流入缓冲罐中,更容易实现气液分离、分层,从而使气体在缓冲罐内积聚,液体在下倾管内形成液塞。验证了立管前段管路气液分层积聚是严重段塞流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水平-下倾-上倾管段和增加气体积聚容积-下倾-上倾管段上严重段塞流的流型图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发现增加气体缓冲空间实验中严重段塞的发生区域明显大于本实验,而过渡流型发生区域小于本实验。其中严重段塞流与过渡流型的上层边界明显大于本实验,严重段塞流与过渡流型的右边界与本实验相近。 对严重段塞流的流动特性经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发现实验管段入口处的气、液相折算流速、立管前气体积累空间对严重段塞流的流动特性产生较大影响。严重段塞流具有严格的周期性,周期长度随气液相折算流速增大而减小,在对数坐标下呈线性关系。严重段塞流的压力波动幅度随气液相折算流速的改变而变化,压力波动幅度的最大值出现在严重段塞流和过渡流型的转换的右边界上。 在水平-微上升管段实验系统中倾斜管内与水平管道中段塞流形成的瞬时性相比,在微上倾斜管道中,段塞流是气泡在界面波的作用下逐渐合并发展生成,并且段塞长度是一个由短到长再由长减弱的变化过程。在微上倾-立管管段内流型分布结构完全不同于水平-下倾-上升管段,微上倾管道内并没有出现气液分层流动的现象以及组合立管中也没有严重段塞流现象发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鹏飞;贾永禄;易劲;;多相流井的动态预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2 张邦楹;“水下多相流油气自动开采技术”总体方案论证会在湛江召开[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4年06期
3 冀海峰,黄志尧,吴贤国,王保良,李海青;小波分析技术在多相流系统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2001年02期
4 王勇;新型多相流含水分析仪问世[J];国外油田工程;2002年07期
5 Р.А.Ва лиуллин и др ,王三乐,李改成;水平井中多相流的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6 李贵华;吴植仁;;螺旋板壳式换热器在柴油精制装置的应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8年01期
7 李志刚;娄永华;高欣;韩专;;低成本双节流式多相天然气计量装置[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8期
8 罗小明;何利民;吕宇玲;;段塞流液塞频率的波动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9 刘存;油井多相流的流量在线测量方法探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10 欧益宏,杜扬,周明来,土明林;柱型水力旋流器多相流场及分离过程的数值模拟[J];流体机械;2005年01期
11 陈树营;任洪智;;垂直多相流中CO_2腐蚀率的预测[J];国外油田工程;2005年12期
12 罗小明;何利民;吕宇玲;;水平管段塞流持液率的波动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13 陈伯川;;第一届全国多相流检测技术学术讨论会[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6年04期
14 赵耀五;多相流油井和地层测井资料定量解释的计算机工艺[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4期
15 龙开富;多相流水雾捕尘技术在生石灰除尘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烧结球团;2005年03期
16 王进旗,白林海;多相流测量中涡轮流量计的影响因子分析[J];石油仪器;2005年02期
17 陈春;聂松林;吴正江;李壮云;;高压水射流的CFD仿真及分析[J];机床与液压;2006年02期
18 王玮;宫敬;;石油多相管流蜡沉积研究进展[J];化工机械;2006年04期
19 李汉勇;宫敬;于达;邓道明;;石油管线蜡沉积试验研究进展[J];石油矿场机械;2010年06期
20 李海津;周艳;黎兴文;关超;马红滨;;控压钻井作业中多相流环空压力的计算[J];钻采工艺;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建喜;刘存;苗莉;;多相流层析成像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2 葛蔚;李静海;;颗粒流体系统拟颗粒模拟的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黄志尧;王保良;史志才;李海青;;软测量技术在多相流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控技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李海青;;工业多相流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王希麟;;流动显示技术在多相流检测中的应用[A];流动显示’2002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林建忠;;柱状粒子多相流若干问题的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7 吴应湘;郑之初;李东晖;;海洋石油工业中的多相计量和多相分离技术研究[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8 潘卫国;李杨;曹绛敏;孙坚荣;魏敦崧;;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现状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耿丽萍;杨茉;朱佳奇;章立新;林高平;林宗虎;;高炉污泥脱锌回收的实验及数值分析[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烈锦;;21世纪中国能源的利用状况与多相流热物理学术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华伟;组合立管系统中严重段塞流特性及其消除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王振亚;垂直上升油水及油气水多相流流动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宗艳波;倾斜及水平油水两相管流流动特性测量[D];天津大学;2009年
4 罗小明;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王海琴;水平管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张力;旋转气固多相流分离的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7 偶国富;加氢裂化空冷器管束多相流模拟与冲蚀破坏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郝魁红;基于低能射线多相管流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陈稷;太赫兹波及光学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赵昀;神经网络在多相流参数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方;管道结构对严重段塞流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刘殿玮;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张干举;多相流长大隧道有害气体模拟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4 杨玉芳;液气组合雾化传递过程的多相流流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5 魏丽影;多相流数值试井理论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6 谢艳芳;多相流混合模型应用于低含沙水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白云香;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吴军见;环境工程多相流反应器的混沌测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杜黎龙;射流和管内气固多相流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邓彦斌;气水两相流型生成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立;多相流技术的应用与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记者 赵文娟;世界首台在线游离水分离系统运往沙特[N];宁波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亚辉 王乐文;“混合”的学问[N];人民日报;2006年
4 赵文娟;宁波保税区多相流技术再推“升级版”[N];国际商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跃 通讯员 陈亚镍 施海宁 方成;攀登多相流计量技术的高峰[N];宁波日报;2006年
6 记者 张哲洁;太阳能制氢:留住天赐的光和热[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刘祥飞 通讯员 李薇;大庆油田成功开发多相流混输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高飞;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油/气/水三相流测量[N];科技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谢霞宇 本报记者 张哲浩;生产数据的“制氢工厂”[N];科技日报;2005年
10 阳永荣 王靖岱 陈丰秋;蓬勃发展的化学反应工程前沿[N];中国化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