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烃成藏关系
【摘要】:
本论文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的实际资料对东营凹陷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欠压实、生烃增压、地层剥蚀对流体增压有显著作用。但是由于增压机制的阶段性差异,对油气运移有影响的机制主要有生烃增压及地层剥蚀作用。根据对东营凹陷盆地演化史的分析,认为在东营运动末期地层抬升剥蚀之前异常压力的形成以欠压实为主,而在剥蚀之后以生烃增压为主;在明化镇末期又发生了一次剥蚀,造成压力场的变化而诱发流体运移。
为定量地研究压力条件对烃源岩生烃演化的影响程度,本次通过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的模拟实验,根据生烃动力学的原理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压力对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及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其影响均有所不同;随母质生烃潜力的增大、演化程度增大、地层压力增高的情况下,抑制作用越发明显。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四套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有压力条件存在的生烃动力学参数。
进行了填砂和岩芯两种介质条件的油气运移模拟实验,并采用增压和卸压方式以控制动力条件的变化。在增压过程中压力首先驱动水运移,储层中的烃类逐渐富集,岩样中的含油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以促使油运移。在卸压过程中,有气体存在时,其快速膨胀可导致油、气、水大量快速涌出,该情况下的卸压条件利于油气的运移。
通过对东营凹陷重要地质历史时期剩余流体压力场的分析,现今油藏总体沿剩余流体压力降低的方向分布,表现出油藏的分布与流体压力的演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流体压力的发育从整体上影响了油藏的形成,反过来油气运移和成藏也影响了流体压力场的分布。由于增压-卸压的平衡关系,流体压力在传递过程中在不同压力系统中构成了不同的动力条件,造成了油气在成藏类型和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剩余流体压力的演化史,分析了东营凹陷的成藏过程,油气成藏与盆地演化有密切的关系。生烃增压期油气充注不断地积累饱和度,而剥蚀期油藏进一步得以调整。
|
|
|
|
1 |
刘震,金博,贺维英,韩军,关强;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异常压力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质科学;2002年S1期 |
2 |
焦尊生,R.C.萨达姆;怀俄明州Laramide类盆地中的异常地层压力圈闭及其在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意义[J];断块油气田;1994年06期 |
3 |
刘斌,贝东;异常地层压力数学模型的建立[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5年01期 |
4 |
;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与油气聚集[J];吐哈油气;2001年04期 |
5 |
刘厚彬;孟英峰;王先起;颜海;;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地层孔隙压力方法研究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6期 |
6 |
杨立中;异常温压条件下水文地质参数实验室计算方法的研究[J];现代地质;1990年03期 |
7 |
解习农,刘晓峰,赵士宝,姜涛;异常压力环境下流体活动及其油气运移主通道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8 |
咸恒文;;异常压力地层下钻井井控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
9 |
陈海红;;含油气盆地异常压力成因机制浅析[J];南方油气;2005年03期 |
10 |
吴永平;李仲东;王允诚;;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及受控因素[J];煤炭学报;2006年04期 |
11 |
王英民;夏广胜;雷振宇;马贵明;;基于地震速度谱的深水区地层压力预测[J];油气地球物理;2011年01期 |
12 |
华保钦;中国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起因及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B辑;1993年12期 |
13 |
夏新宇,宋岩,房德权;构造抬升对地层压力的影响及克拉2气田异常压力成因[J];天然气工业;2001年01期 |
14 |
曲江秀,查明,张卫海;准噶尔盆地腹部、南缘温压场与油气成藏[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5期 |
15 |
邱楠生;汪为孝;谢明举;;沉积盆地中镜质组反射率异常的物理化学环境探讨[J];地质学报;2006年11期 |
16 |
刘吉;;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方法总结[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6期 |
17 |
黄洁;朱如凯;侯读杰;阮伟;;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机理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6期 |
18 |
许浩;汤达祯;张君峰;尹微;;潜水面对储层压力的作用机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年05期 |
19 |
孙明亮;柳广弟;;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异常压力成因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20 |
付广,姜振学,李椿;压力封闭在盖层封油气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