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进  
【摘要】: 本文选用三种不同沥青进行实验室模拟老化,用三种不同再生剂对老化沥青进行再生。采用浊度滴定实验、溶解法、共混性研究、扩散实验和沥青材料实验等,并探讨添加不同再生剂对老化沥青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再生剂与老化沥青的相容性与共混性,再生剂与老化沥青的复合性质和不同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的扩散规律等。 对沥青、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进行浊度滴定实验和四组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沥青随老化深度的增加,其胶体稳定性随之降低。四组分的含量变化影响沥青的胶体稳定性,其中沥青质含量变化对沥青胶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大。老化沥青通过添加合适的再生剂可以使沥青的胶体稳定性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有效再生。芳香分含量高,沥青质含量低的再生剂再生效果好。 用27种已知Hansen溶解度参数的溶剂通过溶解法确定老化沥青和再生剂的溶解度参数。运用MATLAB程序对溶解实验中可溶点进行球体模拟,得到模拟球体球心就是样品的Hansen溶解度参数。模拟结果与溶解实验结果的吻合度基本在80%以上。再生剂R3的δp和δh值较大,所以极性和氢键作用较强。再生剂R2、R3和复合再生剂A3与三种老化沥青的Hansen溶解度参数差较小,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容性好。由于再生剂R1与三种老化沥青的Hansen溶解度参数之差大,所以再生剂R1与老化沥青的相容性较差。采用修正的Flory-Huggins方程计算老化沥青和再生剂的混合自由能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共混性。结果表明三种老化沥青的溶解度参数值和芳碳率均比相应的原料沥青高,而H/C则降低。再生剂R1的溶解度参数与三种老化沥青的溶解度参数之差大于1.909(J/cm3)0.5,且再生剂R1与加德士老化沥青在25℃时的混合自由能?Gm0,故再生剂R1与加德士老化沥青的混合过程为非自发过程。三种老化沥青与R2、R3和复合再生剂在25℃的混合自由能?Gm0,则混合过程均为自发过程。 三种不同再生剂对老化沥青进行再生实验,得到的再生沥青满足高等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GB/T15180-2000)相应的沥青质量等级,但是再生剂R1再生的沥青抗老化性质较差,烘后质量损失接近1.0%。用针入度指数和粘温指数对再生沥青感温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再生沥青在低温和中高温区的感温性均好于原料沥青,其中再生剂R3再生的再生沥青感温性较好;三种再生剂对再生沥青中温区的感温性影响无明显规律,再生剂增加了老化沥青的感温性;再生剂R1对再生沥青的高温区感温性有所降低,而再生剂R2和R3则是略有增加。再生剂、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的粘度性质满足复合理论,再生剂与老化沥青复合的粘度规律性强,可以通过内插或外延推算再生剂和老化沥青的用量。对再生沥青及其RTFOT残留沥青、PAV残留沥青进行SHRP分析,最终确定其路用性能等级。从动态剪切流变实验和弯曲梁流变实验结果看以看出:再生剂的加入使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略有降低但也基本能恢复达到新鲜沥青的性质;再生剂的加入增强了沥青的抗疲劳能力及抗低温开裂能力。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是沥青刨除料热拌再生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用两种再生剂对三种沥青刨除料热拌再生。对旧沥青进行性质分析和再生试验,再生沥青进行动态剪切流变实验。加入新集料调整再生集料级配,使再生集料级配满足规范要求。通过配比设计实验,得到再生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各项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在60℃和30℃时,再生沥青的动态剪切流变分析得到再生沥青材料的粘弹性得到有效恢复,两种再生剂再生的金华路和大勇街的再生沥青抗车辙性质好。在抗水损实验中,只有再生剂B再生的金华路沥青混凝土的残余稳定度小于75%,其残余稳定度为64.8%。回弹模量实验中再生沥青混凝土回弹模量大多在2000~4000MPa之间。再生剂B再生的沥青混凝土马歇尔稳定值与回弹模量均小于相应的再生剂A再生的沥青混凝土。 不同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的扩散并用Fick扩散公式计算扩散系数,研究温度、时间、分子大小和极性对于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于扩散系数有很大的影响,温度升高扩散作用加大;扩散时间增加,再生剂在沥青中浓度梯度变小,扩散系数减小;距初始界面距离大,浓度梯度小,相应扩散系数小;不同再生剂之间的扩散系数也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主要与再生剂中芳香分的含量和分子大小有关。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的扩散改变了老化沥青的性质,因此浓度对扩散速率的影响非常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史文兴;刘君峰;;再生剂对老化沥青路用性能的再生效果研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4年09期
2 李静;石鹏程;沈菊男;;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沥青再生机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年08期
3 王志美;谢世平;;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年09期
4 宋金华;杨涛;;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浸润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公路工程;2018年05期
5 马亮;;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性能指标的改善研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年04期
6 雷正阳;汪福松;常郗文;;基于雾封层技术分析再生沥青的感温性[J];交通科技;2018年01期
7 曹芯芯;曹雪娟;唐伯明;李小龙;;植物废油对老化沥青流变性能影响规律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8期
8 徐金枝;张滨焌;张德鹏;;基于再生剂/新沥青扩散行为的老化沥青再生规律[J];硅酸盐通报;2021年12期
9 丁其宇;秦永春;张玉贞;黄颂昌;;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性能影响[J];石油沥青;2016年05期
10 马涛;黄晓明;张久鹏;;基于材料复合理论的老化沥青再生规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1 李文娟;邹桂莲;;再生剂掺量与老化沥青的再生性能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4期
12 蒋春霞;;基于老化沥青再生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轻工科技;2021年04期
13 王静;万淼;;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性能的影响[J];建材世界;2014年06期
14 景冬冬;姜利;;沥青再生剂的选择与比较[J];森林工程;2007年04期
15 丁湛;栗培龙;;再生沥青的黏度复合模型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8年05期
16 吴正江;欧震宇;罗群星;龙久添;;APR还原再生剂修复老化沥青性能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晓娟;熊涛;郭彦强;陈亚芍;;老化沥青再生剂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东南大学 教授 赵永利[A];养护与管理2015年第02期(总第48期)[C];2015年
3 赵振林;;赵振林的发言[A];养护与管理2014年第5期(总第39期)[C];2014年
4 王建成;;王建成的发言[A];养护与管理2014年第5期(总第39期)[C];2014年
5 祁文洋;赵建新;;再生混合料中新老沥青的混溶行为研究[A];第26届华东六省一市土木建筑工程建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20年
6 韩莉君;王晓娟;熊涛;余文静;陈亚芍;;老化沥青温拌再生剂的研制及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C];2013年
7 ;云南“沥再生”技术让沥青焕发青春[A];养护与管理2013年7月号(总第30期)[C];2013年
8 赵增刚;黄天宝;马雯波;郭帅成;胡聪;;基于AFM研究老化/再生剂对沥青形态和粘附能的影响[A];流变学进展——第十四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9 徐萌;权栋;;基于Fick定律的再生剂扩散过程分析[A];江苏省公路学会学术论文集(2017年)[C];2018年
10 杨鸿钧;昝瑞梅;何喜祝;;废旧沥青再生剂的研制[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11 唐秋萍;许开宁;蔡于旭;符慧杰;邢益森;;海南地区二级以下医院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现状调查[A];中国输血协会第八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16年
12 王晓云;杨敬一;徐心茹;;微波对减压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3 屈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几种再生剂再生性能的综合评价[A];中国西部地区公路学会2012年公路科技论文集[C];2012年
14 李伟;周京琳;;代谢组学用于生材材料分子相容性评价的可能性[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5 徐春江;吕巧莲;吴德峰;;以结晶温度作为探针研究聚合物与填料的相容性[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C];2017年
16 张欣欣;杨倩;宋晓蕾;;基于物体的相容性效应:抓握功能可见性还是空间编码[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7 张骏;章庆国;张娇;;新型多孔双相磷酸钙支架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8 刘琛阳;;相容性聚合物共混物的分子图像[A];第十三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9 王正伟;何英;叶玉青;;沥青再生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0 张萍;曹艳霞;;PVB/TPEE的相容性与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进;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况栋梁;渗透型再生剂的制备及其对再生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许勐;基于分子扩散融合机制的沥青再生剂设计与性能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杨阳;相容性网格生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5 毛昱;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行为及再生效果评价[D];兰州理工大学;2021年
6 苏欢;某些延迟微分方程数值方法的分支相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路礼;道路老化沥青再生剂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慕博博;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及再生效果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1年
3 徐萌;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李晓兰;西北强紫外线地区老化沥青的再生及其粘附特性的微观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1年
5 闫朝亮;老化沥青损伤愈合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6 王文通;废弃机油残留物对老化沥青物理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分析[D];山东交通学院;2018年
7 江承建;不同紫外强度下耐老化沥青性能与适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英园;微胶囊/沥青自修复材料及其自修复机理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9 许勐;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沥青再生剂扩散机理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符峰;损坏路面老化沥青的再生规律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21年
11 杨乾隆;糠醛裂化油沥青再生剂的开发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3年
12 佘龙;沥青热再生剂的研制及其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13 冷滨滨;废食用植物油对老化沥青物理化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4 黄佳兴;再生沥青自愈合特性研究及微观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20年
15 赵栋;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制备及其再生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0年
16 任莉;废弃沥青混凝土再生剂及其混合料优化设计[D];武汉工程大学;2017年
17 李雪杉;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机理的多尺度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21年
18 牛昌昌;基于晶核分散理论的新型沥青再生剂研发及其性能评价[D];长安大学;2017年
19 于泽民;温拌再生剂对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0 张振德;复合再生改性沥青性能的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牛伟坤;物尽其用[N];北京日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