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宿迁—绍兴区域剖面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庞飞  
【摘要】: 下扬子区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几年来的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尤其是中、古生界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因此,研究这一地区的构造特征,对进一步明确勘探方向、发现有利构造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进行大量中、英文文献查阅,紧追踪科学前沿和下扬子区最新研究成果。以NG-13、GR52.2两条地震测线为主,结合钻井资料、重磁电资料、野外地质露头资料等,对宿迁—绍兴区域剖面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并以此大剖面为切入点对下扬子区构造特征、主要断裂特征、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典型构造样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区域综合解释剖面显示,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大致以南京-镇江对冲带为界呈南北挤压对冲构造格局,南北两套逆冲推覆系统可划分为根带、中带、锋带,根带构造变形强度最大,发育一系列高角度逆冲断层;锋带次之,发育对冲构造;中带最小,主要发育大型宽缓褶皱。研究认为,对冲的动力来源主要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扬子板块与华夏古陆沿江山-绍兴一线发生俯冲、碰撞及印支-燕山期扬子板块沿苏北-胶南一线向华北板块发生俯冲、碰撞。下扬子区中、新生界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东亚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及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 本文还对大剖面上及下扬子区存在的典型构造样式进行了认真分析,可划分为挤压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反转构造样式等三种类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冠美;;文明基因的解读——水流动力学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1期
2 蔺楠,覃正,汪应洛;基于Agent的知识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3期
3 刘平;王英超;;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是“前陆盆地”吗?[J];天然气工业;2006年02期
4 王辉;柴立和;;复杂生态系统分形层次结构的统计动力学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5 赵崇斌;B.E.Hobbs;A.Ord;;用计算地球科学研究方法探讨地质现象的动力学机制——以断层中等距成矿分布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6 郑国璋;;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区域动力学背景[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7 万志峰;夏斌;徐力峰;李建峰;;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探讨[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8 姚奕;;基于生态竞争方程的企业竞争动态演化研究[J];经济数学;2011年02期
9 林舸;活化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1期
10 周珍琦;;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以广平推覆构造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2期
11 吕宝凤;赵小花;周莉;段生盛;;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4期
12 董岁明;董西芳;;D001改性树脂除氟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3 万志峰;夏斌;蔡周荣;张毅;刘维亮;;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2期
14 宋洪军;季如宝;王宗灵;;近海浮游植物水华动力学和生物气候学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15 梁书义;蒋有录;丘东洲;;山东博兴地区压力系统分析及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04期
16 李巨初;;试论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和成矿作用动力学问题[J];铀矿地质;2009年03期
17 范启灏;;中国陆区区域成矿成油作用同向性宏观动力学机制讨论[J];国土资源;2009年11期
18 吕宝凤;杨永强;李丽;;柴达木盆地断裂体系划分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J];西北地质;2010年04期
19 余一欣;黄太柱;汤良杰;陈绪云;崔泽宏;;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内部构造变形特征[J];现代地质;2010年06期
20 胡宝清,李旭,木士春;长江流域中央造山系盆-山体系的构造样式分析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建伟;;生命系统中合作竞争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勤;;从宇宙射线数据到强子化的动力学机制[A];Complexity Problem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3 董惠娟;邹其嘉;顾建华;;论地震灾害心理生成的动力学机制[A];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崔盛芹;;燕山陆内造山带造山作用过程及动力学机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5 盖保民;;相对运动的地球动力学[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刘玉平;徐伟;廖震;叶霖;郭利果;李朝阳;;老君山变质核杂岩隆升的热历史解析与动力学机制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媛媛;吴嘉炜;吴振国;王志新;;MKK6磷酸化p38α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邹承鲁诞辰85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邵志峰;D.M.Czajkowsky;孙洁林;胡钧;;应用AFM单分子方法研究揭示细菌毒素PFO在生物膜表面成孔的新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胡才博;蔡永恩;;余震触发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理论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茹;张承宗;杨万松;蒋雄京;张宇清;蔡金荣;曹明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的血流动力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云;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三维形变场监测及动力学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张建国;中越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郑书彦;滑坡侵蚀及其动力学机制与定量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4 庄锡进;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建模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王亦平;台风外围强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周灿灿;柏各庄地区构造样式及储层构造裂缝识别与预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7 韩筱璞;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中的非泊松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崔树清;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黄立功;柴达木盆地昆前—茫崖坳陷构造样式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刘宝柱;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飞;宿迁—绍兴区域剖面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周锦程;从小鱼洞地表破裂看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3 丁桔红;云开地区糜棱岩岩石组构分析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史鹏;连云港—苏州区域剖面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刘恩山;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鹏;饶阳凹陷中北部古近系构造样式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吴西顺;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探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郭晶;乙酰胆碱酯酶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俞天石;雨海地区哥白尼纪月岭构造样式与形成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骆昆;新型LiBH_4/2LiNH_2复合储氢材料的放氢性能[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光亮 殷武跃;连片处理:实现深层构造认识的飞跃[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黄朝武;中国林科院建院50年硕果累累[N];农民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罗欣 谷永兴;塔里木盆地克深2山地三维勘探研究初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区域汽车市场动态[N];中国汽车报;2003年
5 江其勤;松南深层勘探目标渐明[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时妍记者 程云鹤;钢绳产品国内外市场遍地开花[N];鞍山日报 ;2008年
7 韩玉柱;河南局勘察院科学评价省煤炭资源潜力[N];中煤地质报;2010年
8 范宝舟;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N];人民日报;2004年
9 通讯员 许忠 董保华;吐哈油田完成七角井地区二维地震采集[N];哈密报(汉);2006年
10 胡宁;中南地区地调成果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