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应力场演化与油气运聚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东营凹陷复杂断块群为研究载体,利用有限元理论,建立凹陷内应力场、流体势场模型,建立应力场演化控制下的油气运聚模式,为复杂断块油藏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地层、地震测井、油藏工程和应力场演化、流体运移势场相结合,研究和揭示东营凹陷油藏特征、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在东营凹陷运用应力演化理论对凹陷内油气运移与聚集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古应力恢复,建立了东营凹陷有机质生油充注时期的应力场有限元离散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新生代东营组末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东营幕构造活动的大背景影响下,油气进入第一期大规模充注,研究区内处于右旋压扭应力场,并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建立了东营末期至今Es3段流体运移势场模型、现今垂向流体运移势模型,揭示了东营组沉积末期至今流体运移势场空间分布和随时间演化规律;建立现今流体运移势随深度变化趋势模型,指出了现今流体运移趋势,对油气田预测和指导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应力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表现作用不同,在构造活动强烈期内,构造应力起主导作用,在构造活动平静期内,应力起辅助作用,东营凹陷油气充注期的应力场直接控制了油气的现今展布。建立了东营凹陷复杂断块油藏成藏模式:断层控制复杂断块油藏;平行断层和伴生断层控制断块油藏;断块内部形成岩性油气藏。
通过对东营组沉积末期和馆陶组沉积期古地应力恢复与模拟,其分布规律显示,研究区内利津、牛庄、民丰洼陷内应力值较高,而在分割洼陷的中央断裂带、区内主干断层附近及其伴生断层带内,应力值偏低;同一构造带内,深层应力值高,浅层应力值低,在断层交汇处应力易出现极低值,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场所,这已被现今勘探开发结果证实。油气的侧向运移沿着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并由高运移势区向低运移势区运移。运移势数模显示,低势区对应着应力场低值区,均是油气运移的优势储集场所。
|
|
|
|
1 |
陈义才;罗小平;沈忠民;常振恒;胡玉杰;;东濮凹陷文留构造东营组油藏油-源对比及注入史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3期 |
2 |
杨品,张明洁;辽东湾坳陷东营组划分与对比[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0期 |
3 |
徐道一;姚益民;张海峰;韩延本;尹志强;何青芳;边雪梅;;山东东营凹陷渐新统东营组的天文地层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7年S2期 |
4 |
史卜庆,吴智平,王纪祥,周瑶琪,戴启德;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1999年03期 |
5 |
舒曼;许晓宏;;牛居油田牛12块东营组小层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26期 |
6 |
廖远涛;王华;王家豪;肖敦清;黄传炎;夏存银;刘彦博;;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J];古地理学报;2009年05期 |
7 |
杨绪充;;东营凹陷地温特征及深部勘探问题[J];石油学报;1984年03期 |
8 |
孙相灿;杨传胜;于兴河;李梅;;冀中坳陷深县凹陷东营组砂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年04期 |
9 |
胡贤根,姜素华,高平;东营凹陷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4期 |
10 |
刘兴材,钱凯,吴世祥;东营凹陷油气场环对应分布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年03期 |
11 |
孙怡,林会喜,王红亮,邹潋滟;埕岛东部东营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J];断块油气田;2004年02期 |
12 |
侯宝安;窦玉玲;闫振来;邱秀坤;贾江鸿;陶林;;东营北带深井钻井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J];中外能源;2011年06期 |
13 |
周琦,王岫岩,丁文龙,肖丽华;辽河小洼油田东营组小层沉积相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4 |
韩冰;李勇;丘东洲;孙小霞;陈蓉;刘子玉;赵瞻;袁淑琴;;埕北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层序界面识别与地层划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2期 |
15 |
马魁勇;;埕岛油田东营组油气成藏规律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0期 |
16 |
李星;廖莎莎;周霞;张志庭;孙旭东;;基于返揭法的东营凹陷古地热场三维动态模拟[J];地质科技情报;2012年06期 |
17 |
蒋文才;陆诗文;黄克献;吴小丁;樊明会;李慧娟;;文中油田东营组油藏沉积特征与成藏研究[J];河南科技;2013年16期 |
18 |
王丽芝;;东营组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层系[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9年03期 |
19 |
胡孝林,张金淼,张功成,丁放;渤中凹陷及其周围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年06期 |
20 |
叶兴树;王伟锋;戴俊生;陈世悦;林腊梅;;东营凹陷沙三—东营期断裂活动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