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辛地区盐22区块砂砾岩体储层研究
【摘要】:
东营凹陷东辛盐22区块砂砾岩体储层发育,但扇体为多期快速沉积,纵向上多期叠合,平面上交叉叠置展布,形成了复杂的沉积格局,因此其沉积期次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东辛盐22地区的构造、沉积期次和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这对于该区的储层预测及有利油气富集区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借助地震反演,通过统计砂砾岩厚度及砂砾岩百分含量,单井测井资料解释,结合沉积背景资料分析,该区位于北部陡坡带,陈南断裂控制了砂体展布,物源来自北部,对应盐16古冲沟,在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沙四段沉积早期,水体较浅,扇体为快速混杂堆积。之后水体逐渐变深,扇体逐渐往北后移,造成多期扇体叠加。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东辛地区盐22区块沙河街组四段进行了沉积期次划分,将目的层段划分为12个期次,发育多个沉积旋回,且主要是正旋回。运用井—震结合的方法,以沉积期次划分为地层对比单元,进行地层对比,建立了东辛地区盐22区块沙河街组四段的沉积地层格架。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和粒度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东辛地区盐22区块沙河街组四段发育近岸水下扇相和滑塌浊积扇相,以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主水道、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等微相,结合测井相应特征建立了各微相的沉积模式。通过砂砾岩厚度统计、砂砾岩百分含量分析及地震反射构型分析综合判定,研究区受北部物源控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揭示了该区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规律。
|
|
|
|
1 |
黄蓉;;基于成像测井技术的砂砾岩体识别方法——以东营北带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1期 |
2 |
徐茂斌,许建华,胡光明,史庆君,周李军;利津地区砂砾岩体储层微观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2期 |
3 |
孙春莲;;永北盐家砂砾岩体滚动勘探开发技术[J];科技资讯;2006年12期 |
4 |
张凤生;郭红旗;杨萱;;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砂砾岩体低孔低渗油气藏[J];石油仪器;2008年04期 |
5 |
孙卉;徐丽英;周旭红;赵立旻;边少之;;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区有利砂砾岩体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
6 |
张丽艳,王磊,孙建孟;罗家地区砂砾岩体岩相特征及其分析技术[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7 |
孙波;黄克;王传忠;;埕南断裂带埕913砾岩体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技术[J];内江科技;2006年04期 |
8 |
张学才;;适于陡坡带砂砾岩体的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2期 |
9 |
黄芳;张建芝;杜波;;盐家地区沙四段砂砾岩体期次划分方法[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
10 |
陈萍;;泌阳凹陷陡坡带砂砾岩体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2期 |
11 |
李利;牛强;杜焕福;邓美寅;;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22地区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微观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9期 |
12 |
范振峰;张金亮;;异常高地层压力与深层扇体成藏——以车镇北带砂砾岩体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1期 |
13 |
段卫东,汤军,胡东;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成藏规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2期 |
14 |
张颖;;沾化凹陷罗家—垦西地区砂砾岩体沉积相类型与时空展布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5期 |
15 |
于雯泉;林承焰;孙晓庆;吴国忱;李丽;;断陷盆地深层膏盐层系砂砾岩体细分层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6 |
孟玮;钟建华;王嘉玮;;东营凹陷永北地区砂砾岩体储集层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
17 |
孟玮;钟建华;李勇;禚元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J];特种油气藏;2009年05期 |
18 |
付艳;;盐22区块砂砾岩体油藏沉积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3期 |
19 |
杨剑萍,石德文;东营凹陷北部永921地区渐新世沙三段和沙四段扇三角洲沉积[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0 |
熊伟,闵伟,刘承华;胜北地区油气输导体系分析及其勘探意义——以坨75井失利原因分析为例[J];断块油气田;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