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机理研究

张明敏  
【摘要】:氯离子侵蚀是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起源,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理一直是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全面掌握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完善现有计算模型,有助于更好地预测结构的服役寿命。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海底隧道工程劣化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50739001)、青岛地铁科研课题招标项目“青岛地铁高性能衬砌混凝土研究”等,以研究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传输机理为中心,就“混凝土中湿度场对氯离子传输机理的影响”以及“对流与扩散耦合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机理”两个切入点进行研究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混凝土内部湿度场是影响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工程中,结构往往处于非饱和状态,但现有氯离子扩散系数计算模型多是以假设试件内部处于饱和状态而建立起来的,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结构存在偏差。本文通过试验方案设计,在密封箱中利用饱和盐作为湿度控制剂,研究了氯离子在不同湿度环境下以及混凝土内部不同湿度场下的传输规律。试验研究表明:①氯离子在较高的湿度场条件下,能够较容易从高浓度地方向低浓度地方扩散,湿度场越低扩散越不容易发生。当湿度场低于75%时,扩散发生比较困难;当湿度场低于50%时,扩散发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试件中基本无氯离子迁移。②外界环境中的湿度低于混凝土内部湿度场时,混凝土内部水分由内而外向着低湿度方向迁移,氯离子随水分移动并在试件浅层累积,外界环境湿度越低累积量越大。 (2)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传输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干湿循环作用,通过方案设计,研究对流与扩散耦合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机理,同时将氯离子的自由扩散试验作为对比试验。试验研究表明:①水灰比越大,氯离子越容易随着孔隙水向混凝土内部侵入,在对流作用下,氯离子也越容易向试件表层回迁。②在对流与扩散耦合作用下,对流与扩散各自传输方式的强弱与孔隙水的饱和程度有关,饱和程度越低外界水分越容易进入混凝土,这时扩散作用越弱而对流作用则越强。③随着试件吸水时间的延长,对流作用使得氯离子向试件表层迁移并在表层结晶析出,水灰比越大析出越多。④环境中温湿度对试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低则空气蒸发作用越强,蒸发作用带动混凝土中水分的快速流动使得对流作用加强,若这时试件内部饱和度较低,则在较强的对流作用下扩散作用相对较弱;温度越低、空气湿度越高则空气蒸发作用越弱,这时在具有较高饱和度的试件内部扩散作用相对于对流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即相比于对流作用下氯离子向试件浅层回迁的效果,这时氯离子向试件深层迁移的效果更为显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友均;马昆林;龙广成;石明霞;;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6年11期
2 谢维章;谈智和;;FRP材料在洁净领域中的应用[J];玻璃钢;2003年02期
3 王耀庭,赵燕华,杨新兴,张志刚,薛玉兰,高庆先,任阵海;沙尘暴传输机理及源地环境特征[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6期
4 丁训静;感潮河流水团传输机理及水质模型修正[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5 陈敏;肖定全;;碳纳米管内药物传输机理及其发展趋势[J];功能材料;2010年01期
6 熊有君;DE-80型防锈可与混凝土结合涂料[J];材料保护;1983年05期
7 陈忠宽;防治沥青路面裂缝用纺粘法土工布的开发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1993年03期
8 魏先福,邸振文,阎建民,蒋克健,王艳乔,杨联明;MOPc/DEH双组分单层结构有机光导器件的制作及其光电特性[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年03期
9 陈玉骥;罗旗帜;;结合梁板单元的位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肖俊,林松,聂利华,姚守拙;氯喹药物在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的传输机理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5期
11 陈鸣钊;王文远;王三林;;感潮河流中污染带模型及其在长江南京段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1991年05期
12 田晓亮,涂颉,吕灿仁;含湿多孔介质传输机理模型系数的确定[J];天津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13 徐进;凌军;陈明刚;孙华;;冷轧带肋钢筋孔型设计参数的选择与计算[J];黑龙江冶金;1998年02期
14 付晓斌;高炉基础加固中新旧混凝土结合处理技术[J];天津冶金;2001年S1期
15 林婕;何聪芬;董银卯;;化妆品中的透皮传输[J];中国美容医学;2009年08期
16 宁娜;王忠远;谢芳;;浅议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J];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17 陈鸣钊;丁训静;;在感潮河流中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推荐上海市吴淞江BOD_5耗氧系数K_1及复氧系数K_2[J];上海环境科学;1984年02期
18 T.Matsuo ,K.Hirayama ,许廷玉;氧传输模式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5年08期
19 朱家芹,郑文杰,杨燕生;环烷酸类载体液膜体系对金属离子传输机理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1987年03期
20 胡中爱;郑鸿;;用唯象方程探讨反渗透基本模型间的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寅泉;倪元增;;单室钢-混凝土结合箱梁桥分析[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2 杨其长;魏灵玲;鱼亨善;;畜菜共生型日光温室CO_2传输机理与生态系统优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3 裴亚玲;武守信;;增大简支梁桥跨度的有效途径[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2年
4 武传松;高进强;;焊接电弧阳极边界层传输机理的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5 王甲平;;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扩建工程二层汽车平台桥及坡道的设计[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杨宝玉;府华;吴亦农;;微型机械制冷机污染传输机理的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海匡;;现浇楼盖裂缝的成因和控制[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志雄;杨家修;;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A];2001年度全国碾压混凝土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郑国和;;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斜坡铺筑技术[A];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冀中华;李经建;蔡生民;;基于Debye-Huckel理论的静电相互作用对DNA媒介电荷传输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继成;应力及干湿循环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性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3年
2 白光亮;大跨度斜拉桥索塔锚固区结构行为与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向红;装配式钢箱—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性能试验与设计理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4 勾红叶;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V形刚构拱组合桥受力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张石波;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胡远川;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及其载流子传输特性[D];清华大学;2004年
7 孙在;室内燃烧源细微颗粒物的传输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黄琼;钢—混凝土混合梁自锚式悬索桥受力性能与计算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马铭;新型液膜分离富集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陈金伙;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与试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忞;玻璃纤维筋混凝土板件的力学行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杨满;在役多龄期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明敏;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机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4 崔玲;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的侵入机理与分布发展[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齐广政;海洋大气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侵蚀性能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6 周浩;特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传力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宋春阳;框架—剪力墙结构火灾作用下内力分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8 李金光;钢—混凝土接头受力性能及传力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磊;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娜;变截面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结构性能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光 本报记者 张英昕;“西环”为黑龙江发展“提速”[N];黑龙江经济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伟 罗辉;10个月内建成的塔楼不能住吗?[N];健康时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何达贤;德国专家:关注高层建筑屋面防水[N];广东建设报;2003年
4 张海霞 张英芹;石勘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中国石化报;2007年
5 陈磊;沙尘暴预警步入快车道[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张燕;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展的首因[N];农民日报;2002年
7 记者  郭姜宁;青藏铁路通车,风火山冻土观测站立功[N];科技日报;2006年
8 ITboy;网络接入技术系列谈之Cable Modem[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1年
9 阿亮;上海宽带接入面面观[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10 记者 李萱娜;中蒙日韩朝:五国携手对付沙尘暴[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