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处理多级絮凝耦合关系研究

崔岩菲  
【摘要】:絮凝工艺是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续工艺的运行工况,影响着最终的出水水质和水处理的运行成本,所以一直是水处理工艺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梯级絮凝搅拌反应试验,探讨了絮凝控制指标速度梯度G、搅拌时间t、GT值在多级絮凝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采用高岭土配制水样,结果表明,随着梯级絮凝反应级数的增加,絮凝效果逐渐提高,形成的絮体尺度、密度随之增大,出水余浊降低。当原水浊度为120NTU时,三级絮凝比二级絮凝时的水样浊度去除率提高8%左右,比一级絮凝的去除率提高15%。 一级絮凝试验中,出水余浊的最优点出现在转速为80r/min时,对应最小出水余浊的G值为67.98s-1,搅拌时间t为36min, GT值为138679.2。 二级絮凝试验中,出水余浊最优点出现在转速为一级80r/min,二级60r/min时,对应的G值为:G1=67.98s-1G2=44.15s-1,且G1:G2=1.54;出水余浊最优点的搅拌时间为:t1=36min, t2=18min,表明二级絮凝中,t1:t2=2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出水余浊最优点对应的GT值为:G1T1=138679.2,G2T2=42384,G1T1:G2T2=327。说明,二级絮凝反应中,当GT值为G1T1=138679.2,G2T2=42384,且最佳比值G1T1:G2T2=3.27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 三级絮凝试验中,出水余浊最优点出现在转速为:一级140r/min,二级80r/min,三级60r/min时。此转速下对应的G值:G1=157.37s-1,G2=67.98s-1,G3=44.15s-1。G1:G2:G3=3.56:1.54:1;对应最佳搅拌时间:t1=16min, t2=14min, t3=10min,比时的搅拌时间比例为:1.6:1.4:1,表明三级絮凝中,t1:t2:t3=1.6:1.4:1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对应最优出水余浊的GT值为:G1T1=151075.2, G2T2=57100.2, G3T3=26490, G1T1:G2T2: G3T3=5.70:2.16:1,说明,三级絮凝反应中,当G1T1=151075.2,G2T2=57100.2,G3T3=26490,且G1T1:G2T2:G3T3=5.70:2.16:1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 论文基于梯级絮凝动力学试验,通过各级反应中最优出水余浊,得出控制絮凝效果的综合指标G、t和GT的最优值和最优比值,为工艺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合理的指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家骅,李素珍;火电厂工业废水混凝沉降──气浮法处理及回收利用试验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1994年02期
2 周少基;郭祀远;李琳;;波纹斜槽板沉降器中的旋流絮凝特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佟朝阳;浅谈我国给水工艺的常规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6期
4 王海峰;唐道文;周芳;;一体化净水器处理煤矿高悬浮物酸性污水的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小波;隋勇;;氧化铝厂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简述[J];节能;2006年05期
6 黄露溪;;应用响应面法分析絮凝效果[J];红水河;2010年03期
7 马军,邱立平,郝醒华,陈丽春;微生物絮凝法处理含铬工业废水中试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叶峰,张林生;水处理絮凝反应动力学优化模型[J];净水技术;2002年04期
9 陶卫;张秀龙;;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存在问题及改造措施[J];供水技术;2011年01期
10 王绍文;;惯性效应在混凝中的动力学作用[J];给水排水技术动态;2000年01期
11 ;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J];给水排水技术动态;2000年01期
12 郑兴灿,张悦,陈立;化学—生物联合絮凝的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7期
13 方月梅;张晓玲;张丽莉;甘生兵;;强化混凝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年10期
14 詹咏,王惠民;往复隔板絮凝池边壁形状对絮凝反应的影响研究[J];给水排水;2001年01期
15 周知义,窦佩琼 ,张耘;含氟废水处理的一种新工艺[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4年08期
16 高欣;张莉平;张格红;;高效絮凝池控制参数研究[J];山西建筑;2005年22期
17 陈林;邓晓刚;;自激振荡管道式絮凝器的机理研究及实验[J];机械工程师;2006年12期
18 梁春光;邓晓刚;;自激振荡新型絮凝器的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年06期
19 郭三慎;潘厚磊;苏萍;;悬浮澄清池中高密度絮体的特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20期
20 孟荣国;;惯性效应在混凝中的动力学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佩泽;李亚峰;;运用絮凝技术处理含沥青废水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魏星光;;在线控制絮凝技术及其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四期)[C];1998年
3 孙成强;;本钢污水综合处理及回用技术与工程示范分析[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阴育新;谭欣;李嘉明;张曙光;赵林;;三维电解法处理垃圾渗滤液[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5 李殿海;姜威;田嵩;石岐林;李晋;范玉宽;岳雪健;;再生水厂混凝沉淀工艺优化[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袁宗宣;;逐时络合比色法用于PFSS的形态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7 李德生;赵永志;郑辉;王宝山;;青藏铁路站段生活污水低温条件下强化处理技术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于纪晶;王力民;贾洪斌;高鹏;汪兵;;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A];“第五届全国染整行业技术改造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孙万领;刘民;孙振华;;带式浓缩压滤机在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2011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常玉;周江红;;一体化净水器技术在中州分公司应用中的“本土化”[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威;絮凝搅拌能耗分布优化模式及其实验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孙晓明;混凝—气浮工艺去除原水预氯化副产物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贺维鹏;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昱;气动反应在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崔岩菲;水处理多级絮凝耦合关系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3 刘志远;高效澄清浓缩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姚晓麦;微旋流絮凝强化糖汁沉降的机理及絮凝反应器的研制[D];广西大学;2008年
5 张顺;微砂絮凝新工艺优化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益滨;絮凝反应中高密度网状絮凝体特性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侯洋;絮凝法处理大豆蛋白废水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刘铮;气动絮凝应用于污水强化一级处理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07年
9 贾坤;组合工艺对制革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黄少文;微砂混凝处理屋面雨水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朱爱华 通讯员 孙继盛;大连石化除污装置泥里淘金100万元[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朱爱华 孙继盛;大连石化找到絮凝剂降耗新方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土木工程建工04151班 唐钊;试论创新型给水处理技术[N];贵州民族报;2008年
4 记者 栗晋波 实习生 柳园;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月底试运行[N];太行日报;2010年
5 ;高效混凝沉淀净水技术简介[N];中国建设报;2004年
6 记者 杨礼兵孙滨 特约记者 白方;武钢工业废水将实现零排放[N];湖北日报;2008年
7 记者 匡华安 通讯员 白方;武钢大型废水处理工程投产[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记者 丁品;双效气浮污水处理机问世[N];中国环境报;2000年
9 苏厚雄 方松华;武汉石化狠抓浮选除油降损耗[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0 王文斌;加大中水回用 实现污水资源化[N];太行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