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多级絮凝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絮凝工艺是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续工艺的运行工况,影响着最终的出水水质和水处理的运行成本,所以一直是水处理工艺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梯级絮凝搅拌反应试验,探讨了絮凝控制指标速度梯度G、搅拌时间t、GT值在多级絮凝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采用高岭土配制水样,结果表明,随着梯级絮凝反应级数的增加,絮凝效果逐渐提高,形成的絮体尺度、密度随之增大,出水余浊降低。当原水浊度为120NTU时,三级絮凝比二级絮凝时的水样浊度去除率提高8%左右,比一级絮凝的去除率提高15%。
一级絮凝试验中,出水余浊的最优点出现在转速为80r/min时,对应最小出水余浊的G值为67.98s-1,搅拌时间t为36min, GT值为138679.2。
二级絮凝试验中,出水余浊最优点出现在转速为一级80r/min,二级60r/min时,对应的G值为:G1=67.98s-1G2=44.15s-1,且G1:G2=1.54;出水余浊最优点的搅拌时间为:t1=36min, t2=18min,表明二级絮凝中,t1:t2=2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出水余浊最优点对应的GT值为:G1T1=138679.2,G2T2=42384,G1T1:G2T2=327。说明,二级絮凝反应中,当GT值为G1T1=138679.2,G2T2=42384,且最佳比值G1T1:G2T2=3.27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
三级絮凝试验中,出水余浊最优点出现在转速为:一级140r/min,二级80r/min,三级60r/min时。此转速下对应的G值:G1=157.37s-1,G2=67.98s-1,G3=44.15s-1。G1:G2:G3=3.56:1.54:1;对应最佳搅拌时间:t1=16min, t2=14min, t3=10min,比时的搅拌时间比例为:1.6:1.4:1,表明三级絮凝中,t1:t2:t3=1.6:1.4:1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对应最优出水余浊的GT值为:G1T1=151075.2, G2T2=57100.2, G3T3=26490, G1T1:G2T2: G3T3=5.70:2.16:1,说明,三级絮凝反应中,当G1T1=151075.2,G2T2=57100.2,G3T3=26490,且G1T1:G2T2:G3T3=5.70:2.16:1时,出水效果达到最佳。
论文基于梯级絮凝动力学试验,通过各级反应中最优出水余浊,得出控制絮凝效果的综合指标G、t和GT的最优值和最优比值,为工艺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合理的指导。
|
|
|
|
1 |
张家骅,李素珍;火电厂工业废水混凝沉降──气浮法处理及回收利用试验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1994年02期 |
2 |
周少基;郭祀远;李琳;;波纹斜槽板沉降器中的旋流絮凝特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3 |
佟朝阳;浅谈我国给水工艺的常规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6期 |
4 |
王海峰;唐道文;周芳;;一体化净水器处理煤矿高悬浮物酸性污水的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5 |
张小波;隋勇;;氧化铝厂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简述[J];节能;2006年05期 |
6 |
黄露溪;;应用响应面法分析絮凝效果[J];红水河;2010年03期 |
7 |
马军,邱立平,郝醒华,陈丽春;微生物絮凝法处理含铬工业废水中试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8 |
叶峰,张林生;水处理絮凝反应动力学优化模型[J];净水技术;2002年04期 |
9 |
陶卫;张秀龙;;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存在问题及改造措施[J];供水技术;2011年01期 |
10 |
王绍文;;惯性效应在混凝中的动力学作用[J];给水排水技术动态;2000年01期 |
11 |
;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J];给水排水技术动态;2000年01期 |
12 |
郑兴灿,张悦,陈立;化学—生物联合絮凝的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7期 |
13 |
方月梅;张晓玲;张丽莉;甘生兵;;强化混凝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年10期 |
14 |
詹咏,王惠民;往复隔板絮凝池边壁形状对絮凝反应的影响研究[J];给水排水;2001年01期 |
15 |
周知义,窦佩琼
,张耘;含氟废水处理的一种新工艺[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4年08期 |
16 |
高欣;张莉平;张格红;;高效絮凝池控制参数研究[J];山西建筑;2005年22期 |
17 |
陈林;邓晓刚;;自激振荡管道式絮凝器的机理研究及实验[J];机械工程师;2006年12期 |
18 |
梁春光;邓晓刚;;自激振荡新型絮凝器的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年06期 |
19 |
郭三慎;潘厚磊;苏萍;;悬浮澄清池中高密度絮体的特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20期 |
20 |
孟荣国;;惯性效应在混凝中的动力学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