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多糖提取和分离纯化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注重营养保健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保健饮食习惯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尤其近几年,保健食品逐渐成为消费中的一大亮点。真菌多糖作为功能产品中的重要部分,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双孢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具体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
(1)本实验以优质双孢菇为原料,测定其水分含量为87.93%。双孢菇多糖的紫外扫描图谱显示,最大吸收峰值在489nm处。采用1%的柠檬酸护色,预处理后得到双孢菇匀浆液。
(2)利用超声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多糖,对超声波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最佳料液比为1:20,最适宜温度为30℃,同时600W为最佳超声波提取功率。通过单因素及L9(34)正交实验,确定纤维素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1.2%,pH4.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00min;中性蛋白酶的最佳工艺为:加酶量1.0%,pH7.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100min。
(3)实验以单因素实验为依据,以脱色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进行正交实验。对活性炭的脱色温度、时间、添加量及pH值进行了研究,确定其最佳脱色条件为:添加量1.5%,最适宜的pH值为5.0,最佳温度50℃,脱色时间60min。
(4) Sevag法利用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沉淀的原理对其进行分离,该法条件温和,脱除效率高。将Sevag法脱蛋白后的糖液经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显示,在260nm和280nm处都没有显示出吸收峰,说明Sevag法脱蛋白的脱除效果较好,除蛋白效率高。
(5)通过对不同乙醇体积的醇沉与多糖得率关系的研究,当乙醇体积分数为75%时,多糖得率较高,颜色较浅为淡黄褐色。因此多糖醇沉时,选取75%的乙醇体积分数并置于4℃下进行醇沉。
(6)双孢菇多糖经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层析,其对糖液中各组分的吸附力不同,得到两个目的峰:PR-Ⅰ和PR-Ⅱ,以及杂质。两种主峰物质均易溶于水。PR-Ⅰ主要是在刚一开始洗脱,0.02mol/L,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的洗脱条件下出现的;PR-Ⅱ是在0.2mol/L NaCl-磷酸盐缓冲液浓度下洗脱出的。
(7)凝胶过滤法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技术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类介质。对离子交换得到的组分PR-Ⅰ和PR-Ⅱ进行G-100凝胶过滤层析,均得到了单一对称的完整峰形,说明PR-Ⅰ和PR-Ⅱ为均一级分多糖,实验中分离出了纯度较高的双孢菇多糖。
(8)双孢菇的多糖组分PR-Ⅰ和PR-Ⅱ,冷冻干燥后得到淡黄色粉末,溶于水,易溶于温水,但不溶于其它有机溶剂。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其不含氨基酸、淀粉等物质。
|
|
|
|
1 |
曾凡逵;李爱军;黄雪松;;栀子黄色素的研究现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6年02期 |
2 |
马正智;胡国华;方国生;;我国溶菌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02期 |
3 |
喇文军;刘冬;张丽君;李世敏;;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玉米降血压肽的研究[J];食品工程;2007年03期 |
4 |
任平国;徐启红;;冰乙醇分级离心法分离纯化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8年02期 |
5 |
李江;宋国强;陈靠山;李光友;;南极适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 S-15-13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6期 |
6 |
张雷;曲和之;黄露;杜姗姗;郝东云;王晓平;;无花果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
7 |
樊金娟;罗霞;董智;;米糠抗氧化肽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8年12期 |
8 |
王克勤;严志慧;罗军武;陈亮;;聚酰胺树脂分离纯化芹菜黄酮的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9年03期 |
9 |
赵传峰;谢艳芳;吴敏;杨小弟;;纳米Al_(13)硫酸盐晶体的合成及表征[J];化工时刊;2010年03期 |
10 |
陈丛瑾;;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11期 |
11 |
袁静明;徐卫东;褚西宁;;根霉葡萄糖淀粉酶的简易纯化法及部分理化性质[J];微生物学报;1990年05期 |
12 |
;1991年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3 |
苏俊,张国政,刘忠华,路福平,杜连祥;蛋白质在分离纯化中保持稳定的方法及应用[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4 |
王云,常玲,吴金男;疏水色谱法及其在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5 |
柳畅先,吴士筠,李志勇;酵母醇脱氢酶的分离纯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6 |
柳畅先,张磊,陆俭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7 |
秦天莺,伍红,张蕾;绿豆芽中SOD的分离纯化研究[J];四川草原;2004年07期 |
18 |
庄名扬,杨涛;保健功能性白酒制作的基本知识及方法[J];酿酒;2004年06期 |
19 |
崔国庭,田呈瑞;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苦杏仁苷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04期 |
20 |
黄文华;应用Phenyl Bio-Sephar FF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精分离的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