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饱和手性单体及具有手性侧链的手性固定相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
随着现代色谱技术的发展,由色谱分离技术衍生出来的手性色谱分离技术成为了现代科学中热门课题之一。以手性聚合物为手性固定相的色谱分离,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医疗卫生、不对称合成及不对称催化等领域。
本文首先以三种手性胺为手性源,通过与三种不饱和酰氯的缩合反应,合成出多种不同空间构型及不同分子量的手性酰胺类单体,寻找出合适的反应路线。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提纯,用红外色谱、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表征,得到了较为的纯净产物,对反应机理及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
另外,本文选择以三种手性醇为手性源,与三种不饱和酸进行酯化反应,以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吸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为酰化催化剂,通过对其反应机理及反应条件的探讨,得出最佳反应条件,通过红外色谱、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得到较为纯净的产物。
用两种方法合成出了含氢聚硅氧烷,并对产品分子量及含氢量进行了测定,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及反应无用量,得到适宜分子量及含氢量的含氢聚硅氧烷。选择合适的含氢聚硅氧烷与手性胺类单体及手性酯类单体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作出具有不对称侧链的聚硅氧烷手性固定相,并用红外色谱进行了表征。
通过自由基聚合制作出多种聚合物手性固定相,通过改变手性单体用量来调节手性固定相中手性侧链的含量,探讨其旋光性的变化。
目前,手性技术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实验室,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手性技术的发展尚刚刚开始,尤其对其合成的机理及其对生物体的作用及手性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
|
|
|
1 |
黄淑平;姚金水;张希岩;蒋文强;何倩倩;王益珂;;酰胺类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8期 |
2 |
姚金水;张献;魏明星;;带有酰胺侧基的中空手性高分子微球的合成及其分离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8期 |
3 |
孙希军;姚金水;王大伟;纪晨旭;魏学建;;几种典型的酰胺类手性臂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4 |
张策,庞志龙;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柱的评价[J];化学分析计量;1999年04期 |
5 |
丁国生,丛润滋,王俊德;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在反相条件下拆分氨基酸类衍生物[J];分析化学;2004年05期 |
6 |
杜祖银;肖如亭;;键合偶联双奎宁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和手性拆分性能[J];应用化学;2005年12期 |
7 |
刘峻;韩小茜;李军;赵立峰;王夙;;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拆分手性化合物[J];化学试剂;2006年03期 |
8 |
常银霞;周玲玲;袁黎明;;纤维素2,3-位和2,3,6-位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的选择性研究[J];色谱;2007年02期 |
9 |
谭徐林;侯士聪;王敏;;手性胺酰胺型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几种氨基酸衍生物的拆分[J];分析化学;2007年06期 |
10 |
杨猛;谢生明;王剑瑜;袁黎明;;高效液相色谱中乙基纤维素手性固定相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7期 |
11 |
马正伟;刘炳;刘雪民;王光文;;纤维素衍生手性分离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
12 |
金京玉;李元宰;;非甾体抗炎药对映体在冠醚手性固定相上的拆分[J];分析化学;2009年03期 |
13 |
曾玉香;王超;王炳强;;手性固定相毛细管电色谱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4期 |
14 |
赵峰;阿芳;袁黎明;;葡萄糖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对手性药物对映体的拆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5 |
张仟春;褚意新;;液相色谱中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键合臂种类及合成[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
16 |
张谨;谢永力;耿晓红;徐青;陈沛然;;α-CF_3芳香仲醇类对映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J];分析试验室;2010年06期 |
17 |
张彰;;薄层色谱在旋光异构体分离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18 |
高丽娟,林炳昌;无载体手性固定相拆分对映体[J];福建分析测试;2003年04期 |
19 |
刘雪英,王庆伟,李晓晔
,张生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拆分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映体条件的优化[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年03期 |
20 |
李海燕,梁鑫淼;氨基酸衍生物对映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J];分析试验室;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