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
【摘要】: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和禽肉瘤病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禽白血病病毒是在鸡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群反转录病毒,该病毒可引起禽的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根据在不同遗传型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宿主范围、与相同或不同亚群成员的干扰模式以及用病毒--血清中和试验鉴定的病毒囊膜抗原,鸡的禽白血病病毒可分为A、B、C、D、E和J共6个亚群。其中A、B、C、D主要引起经典的淋巴样白血病,而J亚群主要引发髓样细胞瘤。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已对J亚群ALV的流行状况有了大量报道,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从未对ALV采取过有效的净化措施,中国鸡群、尤其地方品系中存在其它亚型ALV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但对J亚群以外其它亚群ALV还很少有研究。
1. B亚群ALV野毒株SDAU09C2的分离和鉴定
本文通过接种DF-1细胞(C/E)系,从山东某地方品系芦花鸡的鸡群中分离到一株外源性白血病病毒(ALV)SDAU09C2。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不同亚群序列设计合成7对连续、相互部分重叠的引物,完成了该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分离株SDAU09C2的前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并与A、B、C、D、E、J亚群参考毒株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gp85氨基酸序列与ALV-B的四株参考株的同源性最高,92.5%-95.1%之间,而与其他亚群的同源性在78.9-89.9%之间,与J亚群参考株的同源性更是低至36.9%-39.5%,因此将此分离毒株划归为B亚群。
将其gag、pol基因与其它各亚群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发现该分离毒株与各亚群毒株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实际上这两个基因在各个亚群之间非常保守。
gp37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虽然SDAU09C2属于B亚群ALV,但是其gp37却与ALV-A的MAV-1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说明gp37的同源性与亚群没有明确相关性。
SDAU09C2的R区域与其它各亚群的同源性在80.0%-100.0%之间。U5区域与各亚群参考株相应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其与外源性A、B、C、D、J亚群的同源性在90.0%以上,与E亚群的同源性在85.9%-87.5%,说明R和U5序列与ALV的亚群没有相关性。将SDAU09C2的U3序列与其它各亚群U3序列比较发现,SDAU09C2的U3序列与ALV-A参考株MQNCSU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1.1%,与ALV-B参考株RSR B和MAV-2的同源性分别为84.4%和36.1%,这说明不同毒株之间U3序列的同源性与毒株所属亚群同样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调控元件发现,SDAU09C2的U3序列调控元件与MQNCSU没有差异,而与B亚群RSR B株相比,SDAU09C2多出1个增强子序列CAAT box和1个CArG box,但缺少了一个PRE box。
2. SDAU09C2株对不同品种鸡的致病性比较
本研究通过动物试验比较了SDAU09C2株对不同品种鸡的致病性。由于本实验室的前期试验中对J亚群分子化克隆毒株NX0101的致病性等已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采用NX0101株作为对照毒株。两个毒株在三种鸡(白来航SPF鸡、HN蛋鸡、地方品系芦花鸡)中均采用鸡胚接种的方式。动物试验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2.1两株ALV肿瘤发生率的比较
自出壳20周后, SDAU09C2毒株和NX0101毒株开始诱发产生肿瘤。截止目前,两株病毒均在SPF鸡中诱发肿瘤,发生率分别为8.7%和14.3%,在HN蛋鸡中只有SDAU09C2引发肿瘤,发生率为5.6%,而两株病毒均未在芦花鸡中引发肿瘤。两株病毒均可在不同部位引发多种类型肿瘤,SDAU09C2在目前诱发的肿瘤中多表现为血管瘤,另外还有卵巢和肠系膜的肿瘤,说明该B亚群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而NX0101则诱发包括血管瘤、纤维肉瘤及弥漫性肿瘤在内的不同部位的多种类型肿瘤。
2.2两株ALV在不同品种鸡中病毒血症检出率的比较
白来航SPF鸡和HN蛋鸡中,两株病毒均在1-3周之内即可检测到病毒血症,特别是白来航SPF鸡,在3周时9/10的鸡可检测到病毒血症。SDAU09C2在这两种鸡中的横向感染能力强于NX0101。地方品系芦花鸡中,SDAU09C2接种的鸡只在5周时检测到一过性病毒血症,且阳性比例不高(2/12)。横向感染组病毒血症检测表明,SDAU09C2在芦花鸡中的横向传播能力弱于其在白来航SPF鸡和HN蛋鸡中的横向传播能力。
2.3两株ALV在不同品种鸡中泄殖腔棉拭子p27检出率的比较
白来航SPF鸡和HN蛋鸡中,在5-21周时SDAU09C2接种鸡泄殖腔棉拭子p27阳性检出率高于NX0101接种组。SDAU09C2在这两种鸡中的横向感染能力强于NX0101。地方品系芦花鸡中,在5-21周时NX0101接种组泄殖腔棉拭子p27阳性检出率高于SDAU09C2接种组。两株病毒在芦花鸡中的横向传播能力均弱于白来航SPF鸡和HN蛋鸡。
2.4两株ALV在不同品种鸡中对体重抑制作用的比较
SDAU09C2和NX0101均可对3个品种鸡的增重产生抑制作用。在HN蛋鸡中,SDAU09C2株的对体重增重的抑制作用强于NX0101株。但是在白来航SPF鸡中,SDAU09C2的抑制作用则弱于NX0101株。在地方品系芦花鸡中,SDAU09C2对体重的抑制作用略强于NX0101,但两株病毒对体重的抑制效果均弱于在另外2种鸡中的抑制效果。
2.5两株ALV在不同品种鸡中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对NDV,AIV-H5,AIV-H9灭活免疫后35d的HI抗体的滴度的比较表明,SDAU09C2株可在白来航SPF鸡及芦花鸡中对NDV的抗体反应显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在HN蛋用型鸡则没有免疫抑制作用。该株病毒在三个品种的鸡对AIV-H5和AIV-H9的抗体反应则无影响。与SDAU09C2株不同,J亚群的NX0101株在三个品种鸡对三种病毒的抗体反应都不表现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出壳后6周随机剖杀,观察病毒对免疫器官发育的抑制作用。在白来航SPF鸡中,两株病毒均对法氏囊的发育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蛋鸡中,SDAU09C2对胸腺及法氏囊的发育均具有抑制作用,而NX0101则未对三种免疫器官的发育表现抑制作用;在芦花鸡中,NX0101对法氏囊的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而SDAU09C2则未对三种免疫器官的发育产生影响。两株病毒在三个品种鸡中均未对脾脏的发育产生抑制作用。
2.6两株ALV在不同品种鸡中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
2.6.1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两株病毒均可在3种鸡接种组和横向感染组诱导产生抗体,但是在白来航SPF鸡和HN蛋鸡中抗体水平和检出率均高于芦花鸡。2.6.2对鸡蛋的相关检测
目前只有蛋鸡试验组全部开产。鸡蛋的检测结果说明,两株病毒接种鸡所产蛋中可在蛋清中检测到p27抗原及卵黄抗体。SDAU09C2株两者的检出率均高于NX0101株。
2.6.3血液常规指标的检测
在连续的跟踪监测过程中,两株病毒可使血液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轻微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第21周时,两株病毒均可使血液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显著上升或下降。
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SDAU09C2和NX0101在不同品种鸡中具有不同的感染能力和致病性。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每只鸡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另外,不同品种鸡的遗传背景也会产生一定地影响。
|
|
|
|
1 |
杨玉莹,叶建强,赵振华,秦爱建,顾玉芳;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内蒙株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病毒学;2003年05期 |
2 |
冯小宇;徐镔蕊;Lucy F.Lee;Maoxiang Li;;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01期 |
3 |
杨守锋;邢红方;彭远义;;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病原学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9年04期 |
4 |
孙淼;李金彩;郭振华;曹红;常建宇;陈福勇;;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10期 |
5 |
郝春丽;胡梅;柴建亭;;禽白血病病毒特性的研究进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年01期 |
6 |
张在平;田进;孟庆文;马学恩;;Real-time RT-PCR检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年05期 |
7 |
侯新华;申茂欣;鹿欣伦;楚电峰;刘东;孙健;左青山;杜元钊;;蛋鸡血管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家禽;2011年03期 |
8 |
崔治中;;禽白血病病毒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生命科学;2012年04期 |
9 |
尹念春;;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2年04期 |
10 |
杨玉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2003年01期 |
11 |
徐镔蕊,乔素兰,董卫,LucyF.Lee3,秦玉明,李宁;原位PCR和原位杂交检测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J];微生物学报;2004年05期 |
12 |
商营利,刘思当,丁宝君,肖一红,成子强,孙先明,褚艳丽;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免疫抑制机理[J];中国兽医学报;2005年06期 |
13 |
贺锋;赵玉军;;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特点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杂志;2007年06期 |
14 |
廖亚琳;廖明;曹伟胜;;禽白血病病毒受体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3年01期 |
15 |
蔡黎明;王真真;王言明;申艳玮;魏戎蓉;成子强;;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自然感染蛋鸡病毒负载、受体表达及致瘤谱关系[J];病毒学报;2013年05期 |
16 |
刘公平,赵振芬,刘福安;禽白血病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00年06期 |
17 |
金志强;罗明星;李永明;汪德生;史开志;;单管套式PCR检测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J];动物医学进展;2009年11期 |
18 |
张贺楠;齐岩;史伟伟;梁艺瑜;刘洪波;张小桃;曹伟胜;廖明;;血管瘤病变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E元件缺失突变体的构建[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年02期 |
19 |
王超;缪华先;谢宝婵;张伟伟;吴润;刘光清;;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拯救与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年11期 |
20 |
温凌子;杨玉莹;梁雄燕;顾玉芳;多婷;易艳芳;;湖北省鸡群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分子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