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叶草潜在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与鉴定
【摘要】:化感作用研究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能为实现农林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作为重要牧草和草坪植物的白三叶草,其自然生长特征反映出其具有化感潜势。本文从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和自然挥发三个途径出发,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白三叶草茎叶分泌物、根系分泌物和自然挥发物对苘麻和稗草的化感作用;采用柱层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方法分别对根茎叶分泌物有机相物质组分和自然挥发物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运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法,分别研究了白三叶草茎叶分泌物、根系分泌物和挥发物对苘麻和稗草的化感作用,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三部分对受试植物植物苘麻和稗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了化感效应,其中茎叶分泌物的化感作用最强。在试验所设浓度下,白三叶草茎叶分泌物和根系分泌物对受试植物植物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重效应。如茎叶分泌物120 g/L、30 g/L和7.5 g/L处理下,稗草根长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81、-0.28和+0.10;根系分泌物270 g/L、90 g/L和30 g/L处理下,苘麻萌发率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19、-0.07和+0.04。
2.运用GC-MS对白三叶草茎叶分泌物和根系分泌物有机相化感物质组分及挥发物成分的鉴定结果显示:茎叶分泌物的有机相中含有酚、酸、酯、酮、烃和醇类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2-亚丙烯基-环丁烯、2,3-二甲基苯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香豆酮、棕榈酸、花生酸乙酯、高香草酸和8-甲基十七烷等,根系分泌物中包含的物质有酯、烃、醇、酚、酮酸和醛类,其主要成分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4,7]-三氧九环、3-苯基-2-丁醇、辛烷、2-丁氧基乙醇、5-(亚异丙基)-1,3-环戊烯、对二甲苯和苯甲酸苄酯等;挥发物中的物质主要是烯、酯、醚、低分子烷烃、酸和醇等,其含量较大的成分有:乙酸叶醇酯、4-甲基-1,3戊二烯、乙烯基乙醚、丙酮、叶醇、甲基环氧丙烷、5-羟基-4-甲基-6-庚烯-3-酮和2,2-二羟基丙二酸等。在这些鉴定的物质中,棕榈酸、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等一些物质被报道具有化感作用,其他一些物质,如2,3-二甲基苯酚、香豆酮、3-苯基-2-丁醇和乙酸叶醇酯等是否具有化感效应未见证实。
3.对四种潜在化感物质2,3-二甲基苯酚、香芹烯、β-石竹烯和乙酸叶醇酯进行了化感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3-二甲基苯酚对受试植物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在高浓度5×10-3mol/L处理下,稗草芽长和鲜重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是-1和-0.99,抑制作用非常显著;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弱,在最低浓度时甚至表现为促进作用,如5×10-5 mol/L的2,3-二甲基苯酚对苘麻的芽长产生了微弱的促进效应,其化感效应指数为0.04。乙酸叶醇酯、香芹烯和β-石竹烯的挥发物及饱和水溶液均有化感效应,其中乙酸叶醇酯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乙酸叶醇酯对苘麻的各项测试指标的抑制率均为100%;而香芹烯和β-石竹烯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效应较为复杂,如香芹烯对稗草芽长的抑制率为28.2%,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却为-10.1%;β-石竹烯对苘麻根长的抑制率为30.6%,对苘麻萌发率的抑制率却为-9.8%。
4.此外,作者还做了香芹烯、β-石竹烯和乙酸叶醇酯三种挥发物两两混合的综合化感效应。结果显示,不同的混合物对不同受试植物、同一受试植物的不同指标表现出了不一致的作用,总起来看,三者两两混合的综合化感效应类型主要表现为相加或拮抗,增效作用不明显。
|
|
|
|
1 |
冯帮贤;芦站根;杨文红;支丽雅;康红梅;;白三叶草与入侵植物黄顶菊互感研究初报[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04期 |
2 |
张晓芳;王金信;谢娜;侯珍;陈翔宇;;白三叶草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1年04期 |
3 |
隋宝强;张欣;邓胜兴;罗光杰;徐淑君;曾明;;白三叶草浸提液对树莓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
4 |
周文杰;芦站根;郑博颖;;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白三叶草异株克生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0年03期 |
5 |
刘迎;王金信;胡燕;董晓雯;张猛;;白三叶草对苘麻和稗草的化感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2006年04期 |
6 |
王卿;;一种优良的果园间套作物——白三叶[J];山西果树;1990年02期 |
7 |
R.G.Thomas;仲志高;;夏季采摘对白三叶始花期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1982年03期 |
8 |
朱邦长;;中国的白三叶草资源[J];草业科学;1986年01期 |
9 |
陈立军,朱月山,葛宪生;梨园生草技术总结[J];浙江柑桔;2002年04期 |
10 |
Н·И·Лерелраво
,李强;白三叶草种子收获期[J];草原与草坪;1995年01期 |
11 |
杨丽莉,贾炜珑,张彦芹;影响白三叶草高频率植株再生因素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年04期 |
12 |
侯相山;;三叶草栽培及应用[J];饲料世界;2006年Z1期 |
13 |
王焕英;;梨园种三叶草 投资少效果好[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年09期 |
14 |
蔡新赟;;清水县黄土沟壑区苹果园间作白三叶草技术[J];甘肃农业;2011年09期 |
15 |
饶用夏;周健勇;杨肇琛;;白三叶在凉山州生态适应性的调查[J];中国草地学报;1983年04期 |
16 |
陈传芳,李义文,陈豫,白建荣,李辉,朱银锋,陈受宜,贾旭;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耐盐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白三叶草[J];遗传学报;2004年01期 |
17 |
张跃林;;三叶草在果林中栽培及绿化作用[J];北方园艺;2006年06期 |
18 |
高肇东;王爱良;;红、白三叶草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09年01期 |
19 |
任爱芝;聊城市白三叶草病虫害的分布危害特点与防治[J];农药;2005年01期 |
20 |
齐鑫山,丁卫建,王仁卿,聂岩,田明英;果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土壤生态及果树生产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