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瘠薄山地生态林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效益定量评价

罗明达  
【摘要】:为探索鲁中南瘠薄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生态林蓄水保土功能,选择适宜于鲁中南瘠薄山地的树种类型,为山东省乃至华北的荒山生态林营造及恢复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选择在具有鲁中南山区典型代表土壤特点的山亭区2000年营造的8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对8种林分类型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文效应、生物量、径流量、以及土壤侵蚀量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量化,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8种林分类型下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出生态效益相对较好的林分类型,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结论: 1、对8种林分类型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土壤容重等4种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指标除毛管孔隙度外均差异性显著,结果分别为:F0.05= 19.5418 ,Sig.= 0.000; F0.05= 5.808 ,Sig.= 0.0005; F0.05=1.7956, Sig.= 0.09;F0.05=158.0817 Sig.=0.000。经过分析得出8种不同林分类型与对照相比对土壤物理性状均有较好的改良效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侧柏黑松混交林、刺槐纯林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相对较好,第二类五角枫纯林、皂角纯林、花椒纯林、臭椿纯林的改良效果次之,第三类侧柏纯林与黑松纯林改良效果相对较差。 经分析8种林分类型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存在差异,其变动范围为1.994~2.297之间(平均值为2.128),且8种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差异显著(方差分析F0.05=5.119,Sig.=0.016);且8种林分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为:刺槐纯林侧柏黑松混交林五角枫纯林花椒纯林皂角纯林臭椿纯林侧柏纯林黑松纯林对照。 2、对8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的土壤含水量、毛管最大持水量以及土壤饱和贮水量等3种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下的3种指标值存在差异,且3种指标均呈现差异性显著,结果分别为:F0.05=7.31 Sig.=0.000;F=20.14 Sig.=0.000;F0.05=13.5 Sig.=0.000。经过分析得出8种不同林分类型与对照相比对土壤水文效应均有较好的改良效果,对土壤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侧柏黑松混交林以及刺槐林为较好地的一类;第二类五角枫、皂角和花椒林为次之的一类;第三类臭椿、侧柏和黑松林为较差的一类。 3、对8种不同林分类型条件下,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刺槐林为12;最低的是对照为7;总体平均值为9.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均以刺槐林最大,分别为1.67和0.77;对照地最小,分别为1.23和0.49;Pielou的均匀度指数(J)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也均以刺槐林最大,分别为0.75和0.71;对照地最小,分别为0.47和0.44。对8种林分类型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及Alatalo均匀度指数(Ea)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为,F0.05= 23.55 ,Sig.= 0.000;F0.05= 18.64 , Sig.= 0.000,均呈显著性差异。8种林分可以划归为好、中、差3类。第一类侧柏黑松混交林、刺槐纯林可以划归为一类且改良效果最好;第二类五角枫纯林、皂角纯林和花椒纯林划归为一类且改良效果次之;第三类侧柏纯林、臭椿纯林和黑松纯林划归为一类且改良效果相对较差。 4、对8种林分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分析,以对照地的地表径流量最大为2820.3 m~3/hm~2·a,最小的刺槐纯林为2101.8 m3/hm~2·a,平均为2313. 3 m~3/hm~2·a,不同林分类型的径流系数存在差异,且以对照地最大为0.42,刺槐纯林最小为0.31,平均为0.35。且径流系数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y=2.628x+0.3557,R2=0.7831;径流系数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性负相关y=-79.15x+80.937 ,R2=0.909。 5、对8种林分类型的土壤侵蚀量进行分析,以对照地的土壤侵蚀模数最大为52.1t/hm~2,刺槐林地的最小为32.00 t/hm~2。对其进行方差分析F0.05= 617.7 Sig.= 0.000,差异性显著。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性负相关y=-0.0039x+68.267,R2=0.8947;土壤侵蚀模数与植被盖度呈显著性负相关y=-0.017x+131.04,R2=0.9434。不同林分类型的保土效益存在明显差异。保土效益大小排序依次为刺槐纯林五角枫纯林侧柏黑松混交林花椒纯林皂角纯林臭椿纯林黑松纯林侧柏纯林。 6、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最大为刺槐0.758%,最小为对照0.421%,平均值为0.693%。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不同,平均值分别为0.067%、0.043%、0.084%,且都大于对照样地,其中刺槐纯林、五角枫纯林、侧柏黑松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皂角、花椒、臭椿的土壤养分含量次之,侧柏、黑松的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差。 7、不同林分类型的乔木生物量在3.97~4.90t/hm~2之间,以刺槐最大4.90 t/hm~2,臭椿最小3.97 t/hm~2,平均为4.39t/hm~2;灌木生物量在1.15~2.16t/hm~2之间,以刺槐林内的最大为2.16 t/hm~2,对照最小为1.15 t/hm~2,平均值为1.91 t/hm~2;草本生物量1.82~3.42t/hm~2之间,以刺槐林内的最大为3.42 t/hm~2,对照最小1.82 t/hm~2,平均为3.02 t/hm~2;枯落物积蓄量1.31~2.01t/hm~2之间,以刺槐林内的最大为2.01t/hm~2,侧柏林最小1.31 t/hm~2,平均为1.75 t/hm~2;结果为刺槐为一类,生物量相对较大;花椒、皂角、五角枫、臭椿为一类,生物量次之;侧黑、黑松、侧柏为一类、生物量相对较小。 8、对8种不同林分类型减少土地废弃价值、减少土壤淤积的价值、减少土壤养分价值、增加涵养水源价值、增加的消洪补枯价值以及增加的净化水质价值等7种价值进行分析,以刺槐林最大为2733.6元/ hm~2·a hm2?a,黑松最小为947.97元/ hm~2·a,平均值为1741.18元/ hm~2·a。利用SPSS软件对8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各种效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侧柏黑松混交林、刺槐纯林为较好的一类;花椒林、皂角林、五角枫林次之;侧柏林、黑松林、臭椿林较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芳莉;刘明国;韩辉;;樟子松不同林型沙地土壤肥力的差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胡建朋;杨吉华;罗明达;李星辰;;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3期
3 郭军庭;张志强;唐丽霞;;晋西黄土区小流域典型植被水文功能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3期
4 叶道碧;佘济云;吴际友;王旭军;;长沙市城乡交错带五种林分土壤肥力评价[J];湖南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5 李淑芬;于法展;李保杰;;苏北低山丘陵区典型性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6 刘霞,王丽,张光灿,刘信儒,梁华;鲁中石质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结构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6期
7 唐全;曹帮华;张玉娟;秦永建;吴丽云;;两种小环境下刺槐树干液流变化规律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1期
8 王淑芳;王效科;张千千;肖钦;罗云建;杨乐;欧阳志云;;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9 陈清;张令峰;傅松玲;;树木年龄和断面积对加拿大北方林树木死亡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10 曾曙才,苏志尧,古炎坤,谢正生,刘月秀;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林分类型凋落物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11 尹卫;;青海省野生灌木林分类型及评价[J];青海科技;2006年03期
12 廖清江;;石矿区周边区域现有植被调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13 袁一杨;高宝嘉;李明;袁胜亮;周国娜;;不同林分类型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种群遗传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14 丘娟珍;;广东省桉树等5种林分下土壤B层有机碳含量测定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0年02期
15 王兵;王丹;;江西广丰森林生态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16 张喜;薛建辉;许效天;连宾;李克之;;黔中喀斯特山地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径流及影响因素[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年06期
17 黄进;张金池;陶宝先;;江宁小流域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1期
18 刘康,陈一鹗;黄土高原沟壑区剌槐林水分动态与生产力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0年06期
19 韩蕊莲,侯庆春;延安试区刺槐林地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0 赵忠;李剑;袁志发;胡小宁;曹扬;王迪海;;黄土沟坡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数学模型[J];林业科学;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拥军;周国模;徐文兵;;多源遥感影像林分类型分类精度研究[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潘晓芳;陈翠湖;闭冬玲;孙雪阳;;论华南地区现有油茶林分类经营[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3 吕成群;黄宝灵;张明慧;秦武明;李志先;韦立秀;;桉树×相思树混交与纯林土壤微生物区系比较[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忠;曹扬;成向荣;王迪海;;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5 沈芳;贺康宁;张光灿;;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地刺槐的林木生产力和水分生产潜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宋永芳;;发展速生刺槐林 培育林业新产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泰山植被蓄水潜力与价值评估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8 张维谦;;昭通竹资源培育竹种的选择和竹阔混交林的培育[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传伟;;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叶兵;管伟;王彦辉;柳立兵;;北京延庆县上辛庄流域人工林雨季水分输入与土壤水分研究[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凤芹;冀北山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郑元;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国君;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其栽培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吕海波;纸坊沟流域刺槐林土壤有机质演变特点及其累积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5 李俊;南方集体林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及生长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6 龚固堂;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韩春华;阿什河上游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8 高艳鹏;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丁文娟;氮沉降对麻栎和刺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种间关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叶兵;北京延庆小叶杨与刺槐林的蒸腾耗水特性与水量平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明达;瘠薄山地生态林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效益定量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杜强;泰山罗汉崖林场森林近自然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建朋;鲁中南石灰岩退化山地不同造林模型蓄水保土效益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4 赵振磊;黄河三角洲刺槐混交林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5 杨鹏;烟台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效果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吕大勇;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静;秦淮河流域主要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蓄水能力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沈文森;北京低山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刘巧红;林分类型对油松组成抗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田月亮;凤阳山主要林分类型结构特征及其改土效应[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金 王浩;密云水库上游刺槐林大面积枯死[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2 贾书章;情系商山播绿人[N];商洛日报;2011年
3 王宝鑫;双山子镇完成林改任务[N];丹东日报;2006年
4 武文渊 张生钱 吴凯瑜;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摸底[N];天水日报;2008年
5 石守礼 陈文考;黄河尾闾鱼水情深[N];东营日报;2010年
6 卢宁辉 邹海斌;宜丰模仿自然森林造林[N];江西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姜兴民;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N];铜川日报;2009年
8 记者陈海 通讯员姚伟强;平泉林业打生态牌走产业路[N];河北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李亮 雷汉发 宋美倩;在治沙中实现绿色崛起[N];经济日报;2011年
10 刘玉荣;根河林业局护林富民双赢[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