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不同矿质营养处理下苗期、产量和籽粒性状的QTL分析

郭营  
【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种植面积大,对肥料的需求量高。小麦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大多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影响。QTL作图技术为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相关基因的克隆,也为未来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开展小麦矿质营养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创制的“川35050×山农483”RIL群体(2009年为F17)为材料,对小麦苗期相关性状(生物量,形态性状,N、P、K的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籽粒性状(株高、穗数、千粒重等)进行了测定和QTL定位分析,并对N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TaGS1a与苗期、产量/籽粒性状进行QTL分析,以期了解营养吸收利用的遗传控制机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小麦苗期不同N、P、K处理下营养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本试验中,在水培条件下,设置3个N水平、2个P水平、2个K水平,完全组合,包含12个处理(简称为HC-1)。共检测到373个QTL位点(590个性状-处理QTL),位于小麦的18条染色体上,除3D,4D,7D外。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单一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9-73.6%,LOD值最大值为16.2(SKUE)。有22个QTL位点是相对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位点(relative high frequency QTLs,RHF-QTLs),这些位点均可在4个以上的处理中检测到。其中,16个RHF-QTLs的平均贡献率都达到20%以上,包括QSnc-1B.2,QSpc-1B.1,QSkc-1B.3,QSkue-1B.1,QRdw-4A.1,QRdw-4A.2,QSdw-4A.1,QTdw-4A.1,QRnc-4A.1,QSnc-4A.1,QRpc-4A.3,QRkc-4A,QTnue-4A.1,QTpue-4A,QTkue-4A.1和QMrl-5D.2,说明这些位点是比较重要的RHF-QTLs位点。涉及5个以上性状的位点形成了22个QTL簇,位于染色体1A,1B,1D,2B,3B,4A,4B,5D,6A,6B,7A和7B上。其中,有5个QTL簇涉及到218个QTLs(36.9%=218/590×100%)。并发现了N、P、K协同吸收利用的QTLs。 (2)小麦不同N处理下苗期营养相关性状和产量、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本试验中,设置苗期和成熟期2个试验:在水培条件下,设置6个N水平(简称为HC-2);在盆栽条件下,设置3个N水平。水培试验:共检测到203个QTL位点(243个性状-处理的QTL),位于小麦的20条染色体上,除3D外。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单一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2-56.9%,LOD值最大值为12.3。其中,有6个QTL位点是相对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位点(relative high frequency QTLs,RHF-QTLs),这些位点均可在3个以上的处理中检测到,包括QRdw-1A.1,QSdw-1D,QTdw-7A,QTpc-1A,QTkc-1A.1,QSnue-1A.2,平均贡献率在9.6-25.7%。盆栽试验:共检测到92个QTL位点(107个性状-处理的QTL),位于小麦的18条染色体上,除3D,5D,7D外。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单一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5-50.0%,LOD值最大值为10.6。其中,有11个QTL位点是相对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位点(RHF-QTLs),这些位点均可在2个以上的处理中检测到,包括QSn-1B,QSl-2D,QTgw-3A,QGh-3A.2,QGh-6A.1,QGh-6A.3,QFfd-1D,QGv-1D,QGv-3A,QGa-1D,QGa-3A,平均贡献率在7.1-24.0%。 苗期、籽粒性状的共定位:QTL簇包括20个QTL位点(包括C2–3,6–9,12,15–17,20–22,25,27,31,35,36,38和43)。其中,有3个QTL簇的位点是比较重要的,包括C6,C17,C36,主要涉及TGW和籽粒大小性状。我们推测该位点存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N、P、K含量或者利用效率可以提高籽粒相关性状,如千粒重、粒宽、粒高等。 (3)在水培试验HC-1和HC-2中,我们发现了一种N、P、K3种元素协同吸收利用的现象。我们定义,当某一个位点包含根、地上部、总植株的N、P、K其中的2种或3种元素的含量的QTL(QRnc, QSnc,QTnc,QRpc,QSpc,QTpc,QRkc,QSkc和QTkc)时,该位点为协同吸收(cooperative uptake)的位点。同样地,当某一个位点包含根、地上部、总植株的N、P、K其中的2种或3种元素的利用效率的QTL(QRnue,QSnue,QTnue,QRpue,QSpue,QTpue,QRkue,QSkue和QTkue)时,该位点为协同利用(cooperative utilization)的位点。两次水培试验中,HC-1有33个CUU-QTLs位点(L1-33),HC-1有20个CUU-QTLs位点(L34-53)。这53个CUU-QTLs位点中,仅仅涉及协同吸收(cooperative uptake)的位点有13个(包括L3,L5,L8,L11,L16,L21,L23,L26,L38,L42,L44,L45和L51),仅仅涉及协同利用(cooperative utilization)的位点有21个(包括L10,L12,L13,L18,L28,L31,L32,L33,L35,L36,L37,L39,L40,L41,L43,L47,L48,L49,L50,L52和L53),涉及协同吸收利用的位点有19个(包括L1,L2,L4,L6,L7,L9,L14,L15,L17,L19,L20,L22,L24,L25,L27,L29,L30,L34和L46)。 (4)小麦N代谢相关基因TaGS1a的单倍型分析及其与小麦苗期、籽粒性状的QTL分析。本试验中,对60份小麦品种(系)的TaGS1a的gDNA序列进行测序、比对,进而将多态性位点转化为功能标记并进行功能鉴定。结果显示,通过PCR扩增,获得约3.0kb的PCR产物,经转化大肠杆菌、质粒鉴定后进行测序。为分析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比对TaGS1a mRNA多处与其他2个GS1基因(GS1b和GS1c)同源性高的非等位基因序列特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和Indels(small insertion or deletion)位点信息,结果表明上述序列为TaGS1a的gDNA全长序列。对TaGS1a基因的结构分析表明,编码区自起始密码子(ATG)至终止密码子(TGA)长3415bp,由11个外显子组成,外显子中间有10个内含子。其中,有一段162bp的序列是TaGS1a基因特有的。通过对60份小麦材料的TaGS1a基因的g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共发现11个位点变异,其中包括9个SNPs和2个InDels。对上述变异位点进行分析,发现TaGS1a基因共有2种单倍型,命名为Hap1和Hap2。根据1777bp处的SNP多态性转换为一种分子标记: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CAPS),命名为TaGS1a-CAPS。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TaGS1a-CAPS标记进行定位,结果显示,该标记位于6D染色体上。通过连锁分析,该标记与SSR标记barc1112b连锁,遗传距离为2.5cM,由于找到的与TaGS1a-CAPS连锁的标记比较少,所以仅仅构建了一条包含3个标记的6D染色体图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义景,吴娟,周芬;标记辅助选择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2 徐正浩,何勇,崔绍荣,赵明,张旭,李迪;水稻化感材料控制稗草的基因定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3 张立平,吴平,祝金明,吴运荣;水稻亚铁胁迫诱导ADH的基因定位及其遗传分析[J];遗传学报;1999年04期
4 刘月环,蒋涛,彭淑红,徐宁迎;影响瘦肉率的主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1年02期
5 张吉民,刘成,石云素,宋燕春,白宝璋,黎裕,王天宇;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玉米开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年02期
6 郭绍贵;许勇;张海英;宫国义;王永健;;不同环境效应对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QTL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5年S1期
7 包劲松,何平,夏英武,陈英,朱立煌;不同发育阶段水稻苗高的QTL分析[J];遗传;1999年05期
8 徐吉臣,李晶昭,郑先武,邹亮星,朱立煌;苗期水稻根部性状的QTL定位[J];遗传学报;2001年05期
9 沈新莲,袁有禄,郭旺珍,朱协飞,张天真;棉花高强纤维主效QTL的遗传稳定性及它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J];高技术通讯;2001年10期
10 孙桂荣,朱庆;我国地方鸡肉质性状的研究及展望[J];畜禽业;2001年08期
11 向钊,龙火生,杨公社,左福元;牛泌乳性状QTL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2年04期
12 侯建国,李加琪,陈瑶生,王翀;微卫星DNA标记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3 曾大力,钱前,滕胜,董国军,藤本宽,国广泰史,朱立煌;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分析[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14 陈旭;张元跃;;分子标记及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6年04期
15 何冉;;大豆农艺性状QTL定位[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16 张芳芳;张正海;毛胜利;王立浩;胡鸿;张宝玺;;辣椒成熟果实中辣椒红素含量的QTL定位[J];中国蔬菜;2010年20期
17 M.E.Sorrells,周桂莲;作物改良中优良等位基因的直接鉴定和选择[J];麦类作物学报;1998年01期
18 王春明,安井秀,吉村醇,翟虎渠,万建民;水稻RFLP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控制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英文)[J];作物学报;2002年05期
19 卢钢,曹家树,陈杭,向珣;白菜几个重要园艺性状的QTLs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8期
20 王爱华,赵志辉,李宁;猪繁殖性状QTL基因定位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绍雄;华雯妤;毛华明;连林生;;不同性状遗传力和QTL方差下两阶段选择的QTL选择反应[A];第十二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鹏;周桂林;崔克辉;余四斌;;水稻叶长QTL的精细定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钟娟;樊叶杨;黄得润;梅德勇;庄杰云;;不同环境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QTL分析[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于红;李琪;郭希明;;美洲牡蛎抗病性状的QTL定位及其关联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吴为人;李维明;唐定中;卢浩然;A.J.Worland;;水稻分蘖发育有关QTL的动态定位[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军;朱金燕;周勇;杨杰;王中德;范方军;梁国华;仲维功;;基于CSSSLs的水稻穗长QTL的定位[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徐建军;朱磊;冯维松;杜佩娜;王俊;王曼;徐辰武;顾铭洪;梁国华;;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精细定位水稻粒型QTL[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 and oil contents QTL localization analysis in soybean[A];第十一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摘要集[C];2010年
9 韩光明;赵明辉;陈温福;;超绿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董少玲;张颖慧;张亚东;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王才林;;水稻重组自交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分蘖角的QTL检测[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营;小麦不同矿质营养处理下苗期、产量和籽粒性状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姜树坤;水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株型QTL精细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亚民;基于贝叶斯统计的谷物胚乳性状QTL作图方法[D];扬州大学;2009年
4 胡芳;中国荷斯坦奶牛6号染色体泌乳性状QTL精细定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姜振峰;大豆油分和蛋白质含量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QTL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王健胜;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美;甘蓝型油菜根系形态对低磷胁迫的反应及其QTL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福利;海带群体遗传分析及叶片长、宽性状QTL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樊叶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遗传分解[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王峰;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芝;利用大粒突变体进行小麦籽粒大小和产量性状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潘清春;两种氮水平下玉米苗期根系与田间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唐江云;利用导入系定位氮胁迫下水稻产量性状QTL[D];重庆大学;2010年
4 刘国玲;不同环境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萌;玉米耐低磷产量因子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卓坤;小麦苗期性状QTL定位及株高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苏相文;水稻重组自交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霞;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产量与品质QTL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宋晓昆;大豆脂肪酸组分遗传及QTL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金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铮;遏制氮破坏生态环境[N];科技日报;2005年
2 铁铮;朱兆良建议:遏制氮破坏生态[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3 ;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来源和现状[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沈 洪;坑农复合肥 肥力不如土[N];中国质量报;2005年
5 记者 万晓东;氯化铵、氮 含量未达标是主要问题[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6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顾亮亮;水稻抗纹枯病基因定位可挽回10%产量损失[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加祥;一项工程牵动两国总理[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蔡立;“氮”何时成了双刃剑?[N];科技日报;2004年
9 胡宇;氮、磷、钾与小麦生长[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10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激清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马文奇;氮磷钾肥比例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比例预测[N];农资导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