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相关的鸡急性纤维肉瘤人工造病试验
【摘要】: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是以引起禽各种造血细胞肿瘤性增生为特征的一类反转录病毒群,其中能感染鸡的可分为A、B、C、D、E和J6个亚型,临床上常见的为A、B和J亚型,而C、D亚型在临床上相对少见,E亚群主要以前病毒的形式存在于宿主基因组而广泛存在。ALV-J是1988年英国Campton动物保健协会首先分离得到的。近几年在我国已先后从商品肉鸡、蛋鸡、麻鸡中发现ALV-J,最近从临床血管瘤病例中也分离到ALV-J。早在100年前,就已发现了鸡的急性肉瘤,后来证明是由与ALV-A或ALV-B相关的带有肿瘤基因的急性ALV引起,其细胞类型是一种纤维细胞瘤,但一直没有ALV-J相关的急性纤维肉瘤的报道。本研究从30多日龄817肉杂鸡颈部疑似纤维肉瘤中分离到一株ALV-J,该ALV作为辅助病毒能在较短时间诱发急性纤维肉瘤,对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1攻毒用病料来源与病毒制备
由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家禽肿瘤病研究室于2010年从山东某鸡场30多日龄颈部皮下出现肉瘤的817肉杂鸡个体中采集到。本研究中,首先将在-80℃保存的肉瘤组织与无菌生理盐水按1:5(质量体积比)研磨成悬液,然后以12000r/min,离心10min后,再用0.22m滤器过滤获无细胞滤液。病料过滤液直接接种实验鸡或接种于DF1细胞用于病毒分离或增殖。
2人工感染诱发的急性纤维肉瘤眼观病变
病毒引起的鸡产生的急性纤维肉瘤主要附着在攻毒部位皮下,将完整的大肿瘤切开后,可以看到许多大小不同且相互独立的次级纤维肉瘤结节。
3病理组织学观察
病理组织学观察,所有肉瘤都表现类似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在肉瘤组织不同的区域,表现不同的细胞类型,即使在同一切片中甚至同一视野的不同部位,也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有的区域细胞主要呈椭圆形或梭形或不规则形,但大部分区域是呈细长的两端尖状的典型的纤维细胞。在肿瘤内,纤维细胞呈束状排列,细胞核形状不一,有圆形、长圆形、不规则形状,胞核大小不一。有的胞核似有分裂现象。
4不同注射部位接种病料滤过液
采用颈部皮下、胸肌、腹腔为接种部位,分别于1日龄以0.2ml/只的剂量将病料滤过液接种经棉拭子P27抗原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的817肉杂鸡。结果显示:颈部皮下、胸肌、腹腔三个部位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20/20)、95.2%(20/21)、100%(20/20)。
5不同品种鸡接种病料滤过液
试验选取棉拭子P27抗原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的1日龄白羽肉鸡,海兰褐,SPF鸡,817肉杂鸡4个品种鸡,分别于1d以0.2ml/只的剂量采用腹腔接种新鲜肿瘤组织研磨。结果显示:白羽肉鸡、海兰褐、817肉杂鸡和SPF鸡急性纤维肉瘤率分别为78.3%、63.2%、85.0%、90.0%。
6不同剂量病料滤过液接种
实验以棉拭子P27抗原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的1日龄817肉杂鸡和SPF鸡为对象,首先将未经稀释的病料滤过液及其1:10、1:100、1:1000、1:10000和1:100000的稀释液以0.2ml/只的剂量颈部皮下接种817肉杂鸡和SPF鸡。结果显示:病料过滤液病料滤过液直接接种817肉杂鸡和SPF鸡的肿瘤发生率均为100%(10/10),1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80%(8/10)和100%(10/10),10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和80%(8/10),1000倍稀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40%(4/10)和50%(5/10),更高倍数稀释后攻毒鸡没有肿瘤发生。
7细胞培养上清液接种鸡
将病料滤过液接种DF-1细胞的上清液接种6只1日龄817肉杂鸡,每只颈部皮下接种0.2mL。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造成33.3%(2/6)的817肉杂鸡发生肉瘤。
|
|
|
|
1 |
杨玉莹,叶建强,赵振华,秦爱建,顾玉芳;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内蒙株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病毒学;2003年05期 |
2 |
冯小宇;徐镔蕊;Lucy F.Lee;Maoxiang Li;;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01期 |
3 |
柴家前;王贵强;孙淑红;郭慧君;崔治中;;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9年01期 |
4 |
杨守锋;邢红方;彭远义;;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病原学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9年04期 |
5 |
孙淼;李金彩;郭振华;曹红;常建宇;陈福勇;;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10期 |
6 |
张在平;孟庆文;马学恩;;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禽白血病病毒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7 |
郝春丽;胡梅;柴建亭;;禽白血病病毒特性的研究进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年01期 |
8 |
李建丽;尤永君;;禽白血病病毒特性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10年02期 |
9 |
张在平;田进;孟庆文;马学恩;;Real-time RT-PCR检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年05期 |
10 |
侯新华;申茂欣;鹿欣伦;楚电峰;刘东;孙健;左青山;杜元钊;;蛋鸡血管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家禽;2011年03期 |
11 |
尹念春;;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2年04期 |
12 |
凌育焱;禽白血病病毒研究新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8年17期 |
13 |
DrkongSonchiu,周剑峰;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J];山东家禽;1999年05期 |
14 |
K.Venugopal
,李凯年;禽白血病病毒亚群J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0年04期 |
15 |
杨玉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2003年01期 |
16 |
徐镔蕊,乔素兰,董卫,LucyF.Lee3,秦玉明,李宁;原位PCR和原位杂交检测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J];微生物学报;2004年05期 |
17 |
商营利,刘思当,丁宝君,肖一红,成子强,孙先明,褚艳丽;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免疫抑制机理[J];中国兽医学报;2005年06期 |
18 |
贺锋;赵玉军;;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特点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杂志;2007年06期 |
19 |
王彦军;孙淼;王宏钧;侯忠勇;黄翌;吴艳;余多;李金彩;杨飞跃;陈福勇;曹红;;禽白血病病毒自然感染及抗体变化动态规律[J];中国兽医杂志;2010年07期 |
20 |
贠炳岭;刘文;李德龙;秦立廷;刘在斯;吴关;祁小乐;王永强;高宏雷;王笑梅;高玉龙;;禽白血病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科学;2012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