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传粉行为在对叶榕和其传粉榕小蜂共生系统中的功能
【摘要】: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两个参与者通过传粉榕小蜂的传粉而联系起来。榕小蜂传粉的方式有主动传粉和被动传粉,主动传粉由被动传粉进化而来,主动传粉的行为对于传粉榕小蜂来说消耗了精力和时间,这对于只有短暂生命的传粉榕小蜂是不利的,但是在整个互利共生系统的进化过程中,有多个属的被动传粉榕小蜂变成了主动传粉榕小蜂,说明主动传粉对于整个互利共生系统是有作用的,主动传粉是这个系统进化的一个方向。
本文以对叶榕Ficus hispida L.雄株和其主动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yr为研究材料,通过对传粉榕小蜂携带花粉和不携带花粉的处理,研究其后代榕小蜂及榕果的差异性。我们对榕小蜂后代的数量、性比、致死率、身体大小、瘿花数量以及榕果的落果率、雌花数量、榕果的直径进行了分析,来探讨主动传粉对于对叶榕和其传粉榕小蜂有何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主动传粉对于传粉榕小蜂本身有着明显的影响,而对于对叶榕榕果影响不明显。相比于不携带花粉的传粉榕小蜂,携带花粉的传粉榕小蜂后代有着较低的致死率和较大的身体;性比不存在差异性,但是性比和致死率的相关性告诉我们,主动传粉也许可以通过影响致死率而间接影响性比;虫瘿数量不存在差异性,说明影响瘿花数量的因素在于榕小蜂本身;携带和不携带花粉的榕小蜂单蜂接果后,榕果在落果率上不存在差异性,显示榕小蜂只要产卵针刺激榕果雌花子房就能防止落果。不同花粉处理组的总雌花数量量和榕果直径也不存在差异性,榕果总雌花数量量和榕果直径之间呈显著相关性,说明其影响因素在于榕果本身。
我们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表明,主动传粉对于互利共生系统来说确实有益,不能传粉的榕小蜂利益受损,得到了一定的惩罚,说明寄主惩罚机制的存在。在榕树和榕小蜂利益权衡中,榕树起到了关键作用,榕树在这个互利共生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维持了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
|
|
|
1 |
陈春,宋启示,张光明,彭艳琼,王秋艳,杨大荣;榕果挥发物对传粉榕小蜂的吸引作用[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
2 |
彭艳琼;杨大荣;;一生相伴 榕树与榕小蜂的生命故事[J];森林与人类;2009年08期 |
3 |
甄文全,黄大卫,杨大荣,朱朝东;鸡嗉果榕榕小蜂产卵时序与种群数量分析[J];昆虫学报;2004年06期 |
4 |
舒梅;彭艳琼;杨大荣;;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在时间格局上的种群动态[J];生态学杂志;2006年07期 |
5 |
谢晓波;陶玫;彭艳琼;徐法健;杨大荣;;榕小蜂传粉行为对其繁殖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
6 |
彭艳琼;杨大荣;;无花果里精彩的昆虫世界[J];大自然;2010年01期 |
7 |
谢晓波;杨大荣;彭艳琼;徐法健;陶玫;;榕小蜂传粉行为对榕树种子繁殖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8 |
侯堂云;杨大荣;彭艳琼;;大榕树与小虫子的对话[J];生物进化;2008年01期 |
9 |
管俊明;彭艳琼;杨大荣;;榕-蜂互惠关系中榕树对未传粉榕小蜂的惩罚效应[J];生物多样性;2007年06期 |
10 |
张凤萍;彭艳琼;杨大荣;;比较钝叶榕的三种传粉者及其传粉效率[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
11 |
徐法健;陈国华;彭艳琼;谢晓波;杨大荣;;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5期 |
12 |
翟树伟;杨大荣;彭艳琼;石章红;白莉芬;;对叶榕隐头果内佩妃延腹小蜂属两种非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J];昆虫学报;2007年04期 |
13 |
彭艳琼,杨大荣,王秋艳;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调节和稳定[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
14 |
史军;杨大荣;;穿上外套的无花果[J];科学世界;2009年04期 |
15 |
石章红;杨大荣;;歪叶榕繁殖生态学[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
16 |
杨大荣,彭艳琼,王秋艳,徐磊,魏作东;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生态特性[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
17 |
白莉芬;杨大荣;石章红;彭艳琼;翟树伟;;垂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与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6年04期 |
18 |
张凤萍;彭艳琼;杨大荣;;钝叶榕果实内繁殖的两种榕小蜂与寄主榕树间的协同进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
19 |
陈友铃;方丽娜;吴文珊;;信息化合物对薜荔榕小蜂选择行为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11期 |
20 |
隆沂峄;杨丽媛;廖万金;;利用PCR-RFLP技术鉴定传粉榕小蜂隐种混合样品的物种组成[J];生物多样性;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