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研究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既是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为例,通过文献查询、SWOT分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方法,对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散漫建设阶段(1978年-1984年);第二阶段:起步启动阶段(1985年-1990年);第三阶段:快速推进阶段(1991年-1997年);第四阶段:有序规范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2)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形成了如下特点:发展速度快,建成了部分重点镇,但总体规模较小;形成了不同地域经济特色,但不够明显;农民就业逐渐转向非农产业;近郊小城镇有发展意识,但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跟风现象严重;近郊小城镇农业现代化水平低。(3)分析了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的四种主要模式,分别是以岱岳区良庄镇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基地型、以岱岳区山口镇为代表的乡镇企业主导型、以岱岳区满庄镇为代表的交通枢纽型和以岱岳区大汶口镇为代表的旅游开发型。(4)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典型实例,如邱家店镇、省庄镇等。对典型实例的分析表明近郊小城镇凭借独特区位优势快速发展其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近郊小城镇招商引资机制不够灵活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农民小农意识局限和短期趋利使得土地流转难度大,使得农业规模种植、连片种植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化和产业调整;小城镇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充分论证,找到自己的发展突破口;切实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改革考核机制,加大下乡走访和调查力度,切实做好小城镇发展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工作。(5)对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SWOT分析可以看出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的优势主要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等;劣势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健全,发展规划盲目、不科学;机遇主要是“十二五”规划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省会经济都市圈大发展机遇、市域城镇发展深化的机遇;挑战主要表现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挑战,周边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挑战,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协调的挑战。(6)加快泰安市近郊小城镇发展应采用如下对策:第一、优化外部环境,建设生态小城镇就是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小商品市场,加大“农超对接”力度,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改善城市用地;加快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流动市场,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高效转移。第二、强化城镇特色,提高综合能力就是要切实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与中心城市形成城镇一盘;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植支柱产业、特色市场,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吸引乡镇企业到镇区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走科教兴镇之路。第三、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机制创新就是要改革现有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城乡户籍网络化管理,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改善与完善近郊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就是要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土地征用制度,除一次性给付土地征用赔偿金以外,可以让失地者参与到被征土地开发中;完善人地挂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