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奶牛乳腺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及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应用

张雪丽  
【摘要】: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不仅给奶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奶牛乳腺炎通常是由一种或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它感染的奶牛乳腺炎常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具有难防难控的特点。抗生素是奶牛乳腺炎治疗的首要选择,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抗生素在牛奶中残留进一步加重了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噬菌体是一类能特异性裂解细菌的病毒,作为生物抑菌剂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炎奶样中病原菌分离,分析奶牛乳腺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情况与耐药性。并以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宿主菌分离噬菌体,通过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从结构和基因两方面结合对其进行分类。同时分析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逆性,进一步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探究噬菌体对生物膜的作用,可为其开发细菌环境抑制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小鼠模型,并使用噬菌体进行治疗,探究噬菌体在体内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020年从全国不同地区37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中送检的408份临床乳腺炎奶样中,共分离到病原菌21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8.84%)。通过纸片扩散法对本实验分离得到和实验室之前保藏的共3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和诺氟沙星的耐药性较强,对四环素、庆大霉素表现敏感,有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利用双层平板法从奶牛场周边污水中分离出3株噬菌体,分别命名为SP107、SP688和SP160。通过透射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均具有长且不可收缩的尾巴,属尾状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对其生物学特性(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裂解动力学)及抗性(温度、p H及紫外线的稳定性)进行探究。SP107、SP688可裂解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P160仅能裂解其宿主菌。最佳感染复数分别为0.1、1和1,000。裂解动力学结果表明3株噬菌体均可抑制细菌生长。3株噬菌体均在-20℃到54℃范围活性稳定,在p H值3~11之间活性稳定,对紫外线敏感。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测序技术对3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Gene Mark S对基因组进行编码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噬菌体SP107、SP688和SP160均为环状DNA,全基因组长度分别为44,644 kb、45,499 kb、42,790 kb,GC含量分别为33.92%、34.44%、34.10%。SP107和SP688基因组中已知功能的ORFs注释结果相同,均不含毒力基因,具有应用安全性。SP160基因组中有两段编码裂解酶和一段水解酶的不同序列,含有毒力基因。综合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安全性,选择SP107噬菌体进行应用性探究。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探究噬菌体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SP107对其裂解谱中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均有清除作用。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107成功构建了小鼠乳腺炎模型,确定10~7CFU/50μL为最佳攻菌浓度。通过临床与解剖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和检测组织细菌量的方法,探究噬菌体SP107对小鼠乳腺炎模型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通过清除乳腺组织内的细菌,有效减少了乳腺组织内细菌数量,减轻了炎症反应带来的病理损伤,有利于乳腺组织的自我修复进程。综上,本实验从生产中获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以它们为宿主分离得到3株噬菌体;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序列做了分析,为其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分析噬菌体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并应用其对小鼠乳腺炎模型进行治疗,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张坚磊,帅真;细菌耐药性的新问题[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1期
2 李志君;张灵枝;王雅丽;韩晓霞;田磊;邢福珊;范云鹏;麻武仁;刘迎秋;卿素珠;张为民;;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消除效果的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2020年10期
3 唐薇,郑秀琼,普正平,马寿存;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0年06期
4 林红丽;李厚建;;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2021年02期
5 何勇 ,许峰 ,匡凤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其耐药性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S1期
6 孙悦;刘佳伊;陈璐;杜宏;白凤翎;吕欣然;张德福;郭晓华;励建荣;;抗耐药性大肠杆菌乳酸菌的筛选及抑菌机制[J];食品科学;2021年02期
7 付莎莎;孙先谱;孙凡;徐正中;焦新安;陈祥;;伦敦沙门菌的流行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1年09期
8 张勇;;耐药性肺结核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治疗的疗效对比[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年05期
9 刘颖;;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分析及应对策略[J];生物化工;2020年04期
10 于海威;安健;藏玮;赵晋彤;;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年09期
11 黄迎峰;谢长飞;;某院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 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31期
12 孙兆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原因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05期
13 汤晶;;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年05期
14 李晓妹;;莫西沙星治疗老年耐药性肺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15期
15 刘剑丽;刘志芳;王增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01期
16 李艳玲;;莫西沙星治疗老年高原耐药性肺结核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04期
17 孟丹;;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疗效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2015年06期
18 温贵华;;120株复发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熊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临床分析[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晓燕;赵杰;郝伟红;柴亮亭;齐杰;赵丽芳;;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发病部位及耐药性分析[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3 钟平;;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及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分析[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4 周星辰;李长清;程泽能;王霆;;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耐药性的回顾性分析[A];合理用药及新药评价专题研讨会日程安排与论文摘要[C];2010年
5 刘新泳;展鹏;李东岳;陈文敏;;抗耐药性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青;诸葛晓玲;滕敏;俞云松;;4551株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分析[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刘剑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5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A];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袁建成;肖光夏;张雅萍;;沙雷氏菌多重耐药性的基因定位[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9 虞敏;;儿科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浅析[A];2005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1 邹晓艳;杨德远;;2005—2007年我院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2 吉雪蓉;赵玲莉;何轶群;黄文辉;卢天龙;;西宁市某医院8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A];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五周年-第五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台湾海峡两岸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13 齐宪荣;;纳米药物治疗转移性和耐药性乳腺癌的研究[A];2017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七届中国药师周资料汇编[C];2017年
14 黄汉辉;谭湘萍;梅峥嵘;严鹏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耐药性分析[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5 沈丽珍;张爱鸣;陈素菜;黄一睿;;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A];2012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6 郑伦和;;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分析[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7 刘庆中;周铁丽;郑举兴;李超;王赛芳;朱丽青;陆红;刘媚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霉素B类耐药性及机制研究[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8 杨思芸;王龙飞;李胜前;周乐玲;曾友志;;我院200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9 杨晓波;周璐坤;;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A];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20 周秀岚;;2012~2014年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晶;肝癌5-氟尿嘧啶获得耐药性的机理研究以及三种化合物对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性的逆转[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2 余裕;黑色素瘤耐药性基因相互作用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21年
3 王建;我国宋内志贺菌流行特征、耐药性及变异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4 李珏;我国中部农村HIV-1耐药性及分子进化规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5 孔繁德;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及其耐药性分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付善民;用RNAi技术逆转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耐药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程巧梅;绿脓杆菌外膜蛋白与耐药性关系及其基因的克隆与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8 魏婷;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细菌耐药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1年
9 蔡国青;GSK-3β活性对卵巢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10 冯戈;舌癌Tca8113细胞体内、外耐药性诱导模型的建立和检测及基因芯片对耐药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和筛选[D];四川大学;2004年
11 周方;抗耐药性的平滑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其优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20年
12 张春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BLs的基因检测与耐药性控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3 刘雪强;乌头碱逆转耐药性人口腔上皮鳞状癌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4 王莉莉;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特征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15 孙嘉慧;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及药物组合优化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
16 张瑞琴;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7 赵斐;结核分枝杆菌对氨基水杨酸耐药性新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8 夏蕊蕊;山东省济南市区废水环境中整合子细菌筛选及耐药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9 邓笑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20 默董亮;人类解旋酶RecQL4调控胃癌细胞耐药性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雪丽;奶牛乳腺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及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22年
2 蔡淑静;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英;医院内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承德医学院;2015年
4 黄娇娇;福氏志贺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耐药性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杨雲清;山东部分地区家兔呼吸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22年
6 冯志宽;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耐β-内酰胺类药基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7 南海;上海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吴上;食品加工理化因子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21年
9 刘洋;肠炎沙门氏菌耐药性分析及环丙沙星诱导耐药对其毒力的影响[D];鲁东大学;2021年
10 赖福斌;赖氨酸乙酰化修饰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控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21年
11 刘小康;小檗碱和EDTA协同逆转细菌对黏菌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21年
12 欧都·吾吐那生;Ⅰ类整合子介导粪肠球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13 李州;圈养野生动物大肠杆菌耐药性流行病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4 赵卫东;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基因型与疾病相关性研究[D];大理学院;2011年
15 胡昕;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16 方爽;延边部分地区犬源腹泻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17 刘镇;青藤碱下调多药耐药基因1逆转结肠癌细胞耐药性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18 郭云;海兰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监测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9 孙浩;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及R质粒的初步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0 杨丽萍;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与耐药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群芳 译;耐药性结核发病上升令人忧[N];科学时报;2010年
2 首席记者 姚常房;抵御耐药性:提高认识是第一位[N];健康报;2021年
3 本报记者 沈春蕾;检测新利器:遏制耐药性传播[N];中国科学报;2016年
4 记者 魏娜通讯员 徐静东;一线抗“艾”药出现耐药性[N];长江日报;2007年
5 ;关注耐药性的危险信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细菌耐药性形势严峻[N];上海科技报;2001年
7 ;细菌耐药性的诱导与消除[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蔡玉冰;耐药性 小病原体带来大问题[N];广东科技报;2012年
9 华南农业大学 刘雅红 张琴;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宿志红;应重视食品领域的细菌耐药性[N];中国医药报;2018年
11 唐式校 陈雪梅 时芝红 李前福 李成珍;防止产生耐药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12 本报记者 张思玮;快速识别耐药性的“慧眼”[N];中国科学报;2019年
13 记者 董晓勋;武汉药企研发出细菌耐药性克星[N];长江日报;2016年
14 本报记者 白轶南;结核耐药性棘手的顽疾[N];保健时报;2005年
15 记者 孙韧;我国细菌耐药性增长得到遏制[N];中国人口报;2017年
16 记者 杨绍功 孔祥鑫 马姝瑞 孙飞 贾娜 郑钧天 董建国 方问禹 马剑;铆着劲儿熬限购 部分房企现“耐药性”[N];经济参考报;2016年
17 记者 叶锋;国土部门无奈再出手,当先除市场“耐药性”[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8 记者 刘国远;美英甲流耐药性病例均有免疫系统缺陷[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9 本报特约撰稿人 郭文;极端耐药性结核牵动全球神经[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0 记者 张家伟;新软件可快速分析细菌耐药性[N];科技日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