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智猛  
【摘要】: 本试验于2000—2001年在泰安市气象站和山东农大农场进行。选用两个不同类型玉米代表品种—普通型掖单22和高油型高油115,采用比较方法系统研究了氮素、水分和氮水互作对两种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碳氮代谢生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氮水互作对玉米产量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品质的影响 氮水互作对两种类型玉米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充分供氮供水比对照提高产量的幅度,掖单22为93.33%,高油115为131.67%。而仅增施氮素,掖单22和高油115子粒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11.54%、29.30%,充分供水处理的掖单22和高油115子粒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4.30%、32.90%。产量的互作效应,氮水互作>水分>氮素。 子粒中淀粉含量在氮水互作中的变化趋势,两种类型玉米表现一致,均随灌浆进程推移而上升。比较氮水互作处理的淀粉含量,掖单22的N2W2显著高于NOWO、N1W1,而高油115则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充分供氮供水和增施氮素处理提高子粒中淀粉含量,而提高土壤中水分含量却降低淀粉含量。氨水总的效应为:氨水互作>氮素>水分。从淀粉的组分含量来看,氮水互作主要通过改变子粒中支链淀粉所占的比例而影响淀粉含量。 子粒蛋白质含量在氮水互作条件下的动态变化,授粉后40天以前,一直下降,到成熟期又升高。在水分供应相同条件下,蛋白质含量随氮素供应增加而提高,充分供水的增施氮素作用较大;相同氮素供应水平,水分对蛋白质含量的作用不明显。充分供氮供水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总的效应为:氮水互作>氮素>水分。在两种类型玉米子粒蛋白质组分中,氮水互作的作用,使掖单22和高油115主要提高了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 两种类型玉米氨水互作条件下的子粒氨基酸总量变化,呈前高后低的下降趋势,授粉后30天-40天,下降速度最快;氮水互作作用,均为N2W2>N1W1>NOWO,并且两种类型玉米幅度变化相近,总的效应为:氮水互作>氮素>水分。在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中,氨水互作的影响为NOWO>N1W1>N2W2。在氮水互作的必需氨基酸中,只有蛋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掖单22高于高油115,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掖单22均低于高油115。非必需氨基酸掖单22均低于高油115,其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总的效应趋势为:必需氨基酸是水分>氮素>氮水互作;非必需氨基酸则是氮素>氮水互作>水分。 氮水互作条件下,掖单22子粒中粗脂肪含量从授粉始期开始上升,到授粉后40天达到高峰,之后略有下降,高油115在子粒灌浆过程中则一直上升。氮水互作处理之间,充分供氮供水处理的子粒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缺水缺氮处理。不同处理的作用,氮水互作>氮素>水分。在脂肪酸组分变化中,充分供氮供水的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缺氮缺水处理,而亚油酸含量的变化与油酸相反,脂肪酸含量的高低主要由这两种脂肪酸决定。而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基本不受氮水互作的影响,棕榈酸含量 二 张智猛: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 掖单 22互作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高油 115则是充分供氮供水显著高于缺氮缺水 处理。 2.氮水互作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在氮水互作条件下,两种类型玉米穗位叶叶绿素(a+b)含量在授粉后0-10天 较高,授粉后20天一叨无下降迅速。类胡萝卜素含量一直下降。叶绿素k’N下降 是因为叶绿素a含量下降迅速而致。不同处理的光合色素含量,AZWZ>NIWI>NOWO, 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充分供氮供水有利于提高掖单22叶绿素a含量,有利于高油 115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叶绿素b含量在氮水互作下的变化近似。氮水处理对 光合色素含量影响,总的效应顺序为:氮水互作>水分>氮素。 两种类型玉米穗位叶授粉后的光合速率在氮水互作下的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 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10天。处理之间的作用,NZWZ>NIWI)NOWO,存在显著差异, 随灌浆进程差异逐渐加大。对掖单 22的作用大于高油 115。总的效应趋势为:氮水 互作>水分>氮素。 氮水互作条件下,两种类型玉米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O、NPQ均为 NOWO>NIWI>NZWZ;Fffi、FV、FV/Fffi和巾PSll、ETR、qP为NZWZ)NIWI>NOWO,处理之 间存在显著差异。掖单22对氮水互作的反应较大。总的效应为氮水互作)水分>氮素。 3.氮水互作对玉米碳素代谢中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玉米叶片中SS、SPS活性与蔗糖合成、降解密切相关。在充分供氮供水条件下, 授粉后两种类型玉米穗位叶中“活性的变化呈单峰曲线,授粉后20天达到高峰: SPS活性的变化趋势,掖单22在授粉后20天出现峰值,高油115基本上逐渐下降。 氮水双重胁迫下,SPS活性授粉后20天未出现高峰,一直下降。氮素和水分处理两 种酶的活性变化与氮水互作一致。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叶片SS、SPS话性,均是 NZWZ)NIWI>NOWO,处理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尤其在授粉后20天以后表现更加明 显。总的效应为氮水互作>氮素>水分。 玉米子粒中Al}PGPPase、UDPGPPase、SSS和GBSS活性变化趋势,在氮水互作下, 两种类型玉米均呈单峰曲线,ADP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丰;丁伟;冯勇刚;田必文;;烤烟优质适产理想株型探讨[J];种子;2007年05期
2 陈大清,李亚男,王雪英,伍晓斌;S_N5对汕优63生育中后期有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张均正,廖先明;哺乳仔猪的生理特性与科学饲养[J];浙江畜牧兽医;2004年01期
4 张晓燕,朱佳,李朝苏,周化斌,徐根娣,刘鹏;锰浸种对白银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05年04期
5 韩卫民;王祯丽;;唐菖蒲种球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生理特性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汤日圣;郑建初;陈留根;张大栋;金之庆;童红玉;;高温对杂交水稻籽粒灌浆和剑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年06期
7 余春;李英俊;;犬的生理特性与饲养管理[J];养犬;2005年01期
8 方旭燕;俞慧娜;刘鹏;徐根娣;周莹;;Fe~(2+)对大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年02期
9 张素勤;程智慧;耿广东;;低温胁迫对茄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柴宗华;杨江山;张海燕;;微量元素对甜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瓜菜;2006年05期
11 吴建富;朱俊英;张美良;刘经荣;;长期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年01期
12 喻晓丽;邸雪颖;宋丽萍;;水分胁迫对火炬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7年11期
13 郝伟伟;师帅;禤丽芳;沙伟;;PEG胁迫下东方山羊豆抗旱生理特性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4 孙涌栋;刘遵春;齐安国;罗未蓉;;黄瓜幼苗根系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15 周朝彬;宋于洋;牛攀新;任晨程;马逸风;;胡杨对干旱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16 王丽;侯雷平;赵慧;李梅兰;;低温胁迫对白菜抗氧化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9年02期
17 张淑艳;张玉龙;王晓东;毕建英;;氮肥对无芒雀麦生理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2009年10期
18 于淑玲;;日光温室无公害苋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2期
19 刘荣梅;胡国富;魏琪;王文重;李凤兰;胡宝忠;;低温对转CBF3基因烟草叶绿体超微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0 孟杰;王人民;万吉丽;付力成;;硫酸锌浸种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日远;黄丹枫;黄琴;刘厚诚;孙光闻;;光照条件对不同芥蓝品种的品质形成生理研究[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芳;刘传斌;肖建忠;李志斌;;PP_(333)对高山杜鹃花瓣生理特性的影响[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3 聂磊;李淑仪;廖新荣;孙谷畴;;稀土对沙田柚叶片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4 程渡;彭玉梅;崔鲜一;;根蘖型苜蓿的生理特性及营养动态研究[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蔺玉华;;氧对变形鞭毛虫Psalteriomonas lanterna的影响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朱命炜;刘萍;李建平;刘海英;李金亭;;NCT对小麦生理特性、产量及胚乳淀粉粒形态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黄瑞恒;李晋生;张艳敏;石云素;;拔节期土壤水分对杂交小麦叶片生理特性和根呼吸的影响(简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8 陈日远;黄丹枫;刘晴;刘厚诚;;不同基因型芥蓝耐热性差异的生理基础研究[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张世才;肖崇刚;易龙;马冠华;万巧芳;;重庆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理特性研究[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祖明;王群;;臭氧和NPS多糖在“湿冷”芒果保鲜中的协同作用研究[A];'99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猛;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2 张红;分根盐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根系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3 张寿文;江西道地药材车前规范化栽培技术(GAP)及其优质高产的生理特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肖丽霞;绿竹笋采前品质相关影响因素和采后生理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牛兴奎;春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中产量性能与群体结构的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郑国生;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开花生理特性与冬季成花机理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7 冯鹏;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吴忠兴;我国微囊藻多样性分析及其种群优势的生理学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9 谢深喜;水分胁迫下柑橘超微结构及生理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10 朱金城;华北平原玉米产量形成对气象条件的响应[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军;加工番茄化感物质的检测及生理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2 孙兰菊;海水培养对叶用甜菜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3 张友朋;窄冠黑杨与窄冠黑青杨对盐胁迫的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4 姜妍;稀植栽培条件下春小麦生理特性及产质量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茜;白皮松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徐惠龙;磷高效水稻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生理特性与相关蛋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7 韩磊;棉花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吴亚维;土壤紧实胁迫对苹果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东冉;植物生长延缓剂浸种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08年
10 邹轶;海盐胁迫下海滨雀稗生理特性及建坪方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玉亚;玉米的生理特性[N];农民日报;2003年
2 杨海军 李跃;L-谷氨酰胺的生理特性(一)[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3 李攀峰;玉米 超涨泡沫被挤干[N];证券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晓春;玉米骄“籽”挑大梁[N];广西日报;2006年
5 世界期货 刘荣华;大连玉米震荡收阴[N];经济参考报;2007年
6 梅立红;玉米短期涨幅有限 长期市场仍将看好[N];粮油市场报;2006年
7 梁志;实盘压力加大[N];期货日报;2007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秦利;灾害天气拖累粮食增长预期[N];证券时报;2006年
9 何明儒;外运不畅需求锐减,中卫玉米大量积压[N];粮油市场报;2008年
10 张帆;山东玉米增产收益难抵成本支出[N];期货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