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果园土壤中铜的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研究

李文庆  
【摘要】: 本研究以位于鲁东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不同园龄的苹果园为样点,调查了铜在果园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及形态转化。同时又以苹果、草莓及牧草为试材,采用大田研究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果园土壤中铜的含量形态与其生物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铜在植物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中及根系细胞不同部位的分布;过量铜对植物的毒害作用:铜对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植物对铜毒害的反应等,对铜在果园中的累积动态、铜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其对果树的生物效应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铜增加,0-10cm表土增幅为每年2.5-9.0mg/kg左右,在测定的果园中,除20年与10年园龄的果园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不同园龄的果园铜含量的差异均达显著极显著水平。铜在土体中有自上而下含量逐步降低的趋势,各土层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邻土层铜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铜的横向差异不显著。 2、在形态当中有机结合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无定型铁氧化物结合态(Shuman法),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结合态(Tessier法)的量较高。各形态间及与硝酸提取铜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随土层加深各种形态的铜也都下降,有机结合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无定型铁氧化物结合态三种形态的量下降明显,10-20cm、20-30cm分别降之为表土的17-30%,4-15%,其他两种则下降不明显,分别只为表土的89-92%,69-86%。TESSIER法中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及有机结合态组分含量在10-20cm、20-30cm分别降之表土的22-14%,13-6%,其他两种则分别为95-32%,78-18%。不同园龄的果园各种铜含量也不同,随铜总量增加各种形态的量也分别增加,从上下土层的相关性来看,相邻土层在部分形态铜间有一定正相关关系。 3、水溶态铜在土壤全铜中所占比例较低,pH6.0土壤上易溶性铜占全铜的比例仅为1.2-2.8%,DOCCu占全铜与易溶态铜的比例分别为0.11-0.28%和8-10%,离子态铜占全铜及水溶态铜的比例分别为0.0003-0.018%和0.01-1.4%,在pH4.7土壤上各形态所占的比例均有升高,易溶性铜占全铜的比例为3.1-8.3%,DOCCu占全铜与易溶态铜的比例分别为0.1-0.3%和1-9%,离子态铜占全铜及水溶态铜的比例分别为0.007-0.072%和0.2-8.7%。土壤中水溶态铜、DOCCu、离子态铜与土壤全铜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4、果园土壤对铜的吸附随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则增幅减小,曲线逐渐平缓,其吸附特性可用Frundlich、Langmiur、Temkin以及米氏方程等模型很好地描述。不同土壤的吸附特性不同,褐土对铜的吸附较棕壤强烈,同时吸附还受土壤条件的影响,随pH降低、离子强度的增加土壤胶体对铜的吸附降低,高价陪伴离子增加降低土壤对铜的吸附。 5、除交换态外其它各组分在褐土中含量均比棕壤中为高,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土壤各组分间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T2、S3组分随有机肥的施用含量降低,T1、T4、T5、S1、 李文庆:果园土壤中铜的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研究 SZ各组分均呈升高趋势,而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有机结合态的铜的增加最为明显。 随酸度的降低,土壤水溶态铜、离于态铜均显著增加,但土壤易溶有机碳降低,与 易溶有机碳结合的铜差异不显著。 氮对土壤铜的形态及植物铜的吸收也没有明显影响。 6、果树对铜的吸收特性可用Frundlich、Langmiur、Telnkin、以及米氏方程等模型 很好地描述。随PH降低、离子强度的增加、高价陪伴离子增加果树对铜的吸收降低。 各种类型的根系在吸收特性上存在差异,草毒木栓化根(黑根上有细的白根)的吸收比 新生根(白色粗根)的吸收要强,而苹果细根的吸收能力较粗根强,草萤老根的吸收较 苹果根系的吸收要高,而新根的吸收则较苹果细根低,与苹果粗根接近。 7、铜在果树体内的分布最高的为树干老皮与果皮,二者与其他部位的差异均达显著 水平,其它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枝条韧皮部、叶、枝条木质部、细根、种子、粗根、果 肉,但除枝皮与果肉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他部位差异均不显著。果树各部位之间铜含 量有一定相关关系,根系之间及根系与果实(果肉)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在枝条中铜与锌、铁、锰、钙、镁及其他各元素间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果 实中铜仅与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元素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从与土壤铜含量的关 系来看,果实、根系与表层士壤中的全铜及各种形态的铜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8、在铜处理量适宜时草毒生长正常,当含量超过3E-3g/L时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 绿叶数量减少,黄叶数量增加,黄叶出现的部位靠上。细根的根尖部位变褐变黑,细胞 膜的透性增强。多酚氧化酶,SOD活性降低。随铜含量的增加根系活力先是增强,根系 有效吸收面积增加,但在超过mlg/L后则逐步降低。苹果根系在铜的浓度超过m斗g/L 之后生长变差,根系变粗变短,侧根减少,根尖数量降低,根系比表面降低,浓度高于 IE上g/L则根系变褐变黑直至死亡。 随铜处理浓度的增加草萄根系铜、铁、锌的含量增加,但锰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俊杰,白中科,秦俊梅,刘蝴蝶;运城市果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江泽普,韦广泼,谭宏伟;广西红壤果园土壤肥力演化与评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年03期
3 李怀玉;寒富苹果在盘锦地区引种成功[J];新农业;2005年10期
4 高国红;;改良果园土壤的有效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8期
5 周伯瑜;;果园冬灌技术[J];中国水利;1993年02期
6 李国怀,章文才;我国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的发展及评述[J];西南园艺;1997年03期
7 梁玉本;果树营养元素盈亏与果园土壤类型的关系[J];西北园艺;2003年06期
8 宋斌;王强;蔡红兵;;阳城县果园土壤养分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8期
9 龚文平;;涡阳县果园土壤改良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10 王毅琴;;山楂树果园土壤管理技术[J];山西林业;2010年06期
11 范业宏;高树青;刘秀春;;辽宁省不同生态区果园土壤养分评价与施肥建议[J];北方园艺;2011年03期
12 庄伊美,王仁玑,谢志南,许文宝;福建南亚热带丰产果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1994年01期
13 廖志文;果园土壤覆盖方式及其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1997年05期
14 扈惠灵,李桂荣,周俊国,兰运奇;豫北地区果园土壤硼营养状况调查[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15 林锦蓉;;红肉蜜柚果园的土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补救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1期
16 滕瑞海;焦世德;;果园土壤起垄台畦管理技术[J];果农之友;2009年01期
17 贾艳丽;王辉;;浅谈果园生草法[J];河北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18 杨中雄;吴桂容;曲芬霞;陈春岚;唐政;刘玉清;;锡冶炼厂周边果园土壤和果树重金属污染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19 ;果园立体化生产是实现增收的有效途径[J];北方园艺;2010年21期
20 骆伯胜,钟继洪,卓慕宁,黄湘兰;博罗县下村农场土壤养分概况[J];土壤与环境;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鹞;陈晓燕;;试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关系与差异”[A];全国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郭鹞;陈晓燕;;试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关系与差异”[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袁世斌;卫增泉;蔡喜臣;梁剑平;陈卫强;李强;李文建;党秉荣;周光明;颉红梅;王菊芳;温小琼;李兴林;冯岩;马秋峰;郝冀芳;高清祥;;重离子束辐照生物、药物分子和细胞的质量沉积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施玉樑;王文萍;张斌;;川楝素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武宏;王笑红;;射频波的生物效应及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曹国文;姜永康;陈春林;周述兰;付利芝;翟少钦;戴荣国;;蜡样芽孢杆菌FS株在动物体内部分生物效应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丁晓红;侯碧辉;黄广学;刘凤艳;张隐奇;;纳米肥料“399植物生长剂”对芹菜和小麦增产的生物效应研究(英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8 魏来;廖沛球;李伟生;李晓晶;吴亦洁;裴奉奎;;雄黄生物效应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唐红波;李磊;陈汉;李学敏;刘玲蓉;张其清;;乙酰普鲁兰及载表阿霉素乙酰普鲁兰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和体内生物效应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10 马献发;张继舟;;不同物料组合对设施土壤盐分及生物效应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庆;果园土壤中铜的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菊英;海洋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马云志;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虹霞;532nm激光对兔视网膜生物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5 李彦明;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邓波;磁处理水的物理特性及其生物效应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覃玉荣;外电场作用下悬液中细胞膜电压变化建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8 董燕;缓/控释复合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与生物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陈星;网络并行和遗传算法在HPM生物效应评价和辐射天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马官营;人体肠道诊查微型机器人系统及其无线供能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运红;低能离子生物效应生理、生化特性的若干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刘晓霞;利用垃圾堆肥生产草坪专用复混肥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学江;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小麦、玉米生物与环境效应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贺忠梅;抗α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5 庞薇;复合光辐照条件下生物组织表面温度控制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04年
6 章文成;VEGF转基因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福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蒋淑英;大庆油田废钻井液生物毒性与生物效应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8 窦文倩;土壤—作物系统中农药残留及其复合污染的生物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刘欣;天津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可溶性无机盐对镉的形态和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钰;低强度脉冲磁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勇;如何培肥果园土壤[N];湖北科技报;2005年
2 国文;怎样培肥果园土壤[N];湖北科技报;2004年
3 史永辉;如何培肥果园土壤[N];山东科技报;2002年
4 朱敬忠;如何培肥果园土壤[N];陕西科技报;2003年
5 薛勇;果园土壤培肥五法[N];山东科技报;2003年
6 南云豪;果园土壤改良方法[N];河南科技报;2008年
7 张晓丹;提高果园土壤生产力综合技术[N];山西科技报;2002年
8 王雪飞;揭开“离子生物效应”之谜[N];山西科技报;2001年
9 田杰谟;生物活性功能织物的生物效应[N];科技日报;2001年
10 李明;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成立[N];中国化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