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的引种、快繁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为试验材料,于2001年~2004年在济宁农校试验基地和邹城林业局试验基地(34°26′~35°27′N、115°27′~117°36′E)进行。重点对文冠果进行了引种试验、优株初选及各种繁殖方法(实生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的比较试验,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文冠果的生物学习性、生态适应性,找到了文冠果资源保存和快繁的适宜方法,制定出了一整套适合济宁当地推广应用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同时,从理论和应用方面论证了文冠果的药用、实用价值,结果如下:
1、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文冠果试验材料(种子、种条),繁育出7000余株苗木,并从中选育出76株生长快、结果早、花色艳丽、树干通直的优良单株,对下一步进行优株选育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稀有树种资源的保存和荒山、道路、城市绿化提供了较好的材料。
2、探索出了文冠果实生繁殖配套技术。实生繁殖时经层积处理、浸种催芽、播种(播种时期、播种量)及苗期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使种子出苗率达95%。同时掌握了文冠果的栽培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态适应性及在食用、医用、绿化美化方面的价值。
3、掌握了扦插繁殖配套技术。分别采用了硬枝扦插、绿枝扦插和根插,并对扦插时期、激素种类、施用浓度等分别设不同处理,最终找出了最佳处理组合。试验证明:文冠果特别适合根插,生根率可达92%,而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生根较为困难,生根率分别
|
|
|
|
1 |
潘天明;;“文冠1号”引种及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0年05期 |
2 |
韩义;许飞雁;陈林晶;房娟娟;赵宇;;文冠果组织培养的玻璃化控制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3 |
郭喜军;李成军;李峰;;盐碱地引种文冠果及柽柳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9年03期 |
4 |
江萍;宋于洋;;文冠果在新疆石河子垦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
5 |
曹振岭;刘冬冬;秦绪玲;刘传奇;刘克武;;寒地栽培文冠果应注意的问题[J];北方园艺;2010年12期 |
6 |
王永明,陈颖;文冠果织组培养的初步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81年07期 |
7 |
;绵池苗圃引种文冠果试花结果[J];四川林业科技;1977年04期 |
8 |
陶晶;陈士刚;刘宝;李铁;李青梅;张维胜;王宪成;;抗逆性灌木树种——银莓的引种及抗性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9 |
吴兆忠;张宝孚;白金友;尚德库;;朝鲜发展文冠果的展望[J];辽宁林业科技;1987年06期 |
10 |
王永明;赵静茹;陈颖;;文冠果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01期 |
11 |
陆发利;郝亮;;文冠果及其发展前景[J];农业知识;2010年08期 |
12 |
贾增波;于洪波;;我省文冠果资源和发展情况的调查[J];甘肃林业科技;1981年04期 |
13 |
;简讯[J];四川林业科技;1979年01期 |
14 |
张桂琴,徐祥龄,赵志学;文冠果嫩茎组织诱导植株移栽初获成功[J];林业实用技术;1980年07期 |
15 |
田建保,陈双健,王占和,弓桂花,梁艳霞;文冠果生长结果习性及主要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2年04期 |
16 |
;木本油料——文冠果[J];新农业;1975年14期 |
17 |
;木本油料文冠果的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学;1977年02期 |
18 |
;文冠果育苗[J];辽宁林业科技;1977年02期 |
19 |
郎奎昌,马丽玲,刘武林,佟常耀,张学曾;文冠果的染色体数目[J];林业实用技术;1980年04期 |
20 |
于富;;文冠果的丰产措施[J];内蒙古林业;1981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