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品质形成的特征、调节及其生理基础
【摘要】:本研究于2002-2003 年在新疆乌鲁木齐、昌吉、木垒和山东泰安四个试验点同时进行小麦品质生态的研究,以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特征;以不同来源的同一类型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供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明确了其生理生化的基础,研究结果如下:
1 不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品质的特征
1.1 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的环境变异研究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产量差异较大,中筋小麦的产量高于其他类型,强筋小麦的产量较低。不同试验点的产量变化较大,各试验点小麦的产量自高而低的顺序为:木垒试验点〉乌鲁木齐试验点〉昌吉试验点。小麦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在不同试验区产量差异显著,中筋冬小麦与其他品质类型相比,其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产量变化相对稳定。
1.2 不同类型冬小麦各器官中氮磷的动态变化
不同类型冬小麦叶片、叶鞘、茎中的氮的含量自开花后逐渐下降,到成熟期降到最低点。不同类型冬小麦籽粒氮的含量自开花后先逐渐下降,开花后21 天左右开始上升,到成熟期达到最高,成熟时,强筋小麦GC8901和XD23 两品种籽粒中氮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小麦。不同类型冬小麦叶片、叶鞘、茎、籽粒中磷的含量自开花后呈逐渐下降的总趋势,不同类型冬小麦叶片中磷的含量变化不同,这种变化可能与品种的吸磷特性有关。不同类型冬小麦中磷的含量自开花后呈逐渐下降的总趋势,但下降幅度缓慢,到成熟期降低到最低点,两个新疆品种籽粒中磷的含量在开花初期高于引进的两个品种,但在成熟时低于引进的两个品种。
1.3 不同类型冬小麦籽粒淀粉的动态变化
|
|
|
|
1 |
张羽,习广清;汉中主要小麦种质资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5期 |
2 |
王保川;;提高小麦品质的栽培原理及措施[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8年10期 |
3 |
陈为堂;张明欣;高丽华;葛晓梅;时延玉;;鲁东南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年04期 |
4 |
李永照;赵龙;;青海高原春小麦品质初步分析[J];青海农林科技;1987年02期 |
5 |
李宗智;;国外小麦品质育种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
6 |
杨益众,林冠伦,胡长富;麦蚜危害后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1年02期 |
7 |
;小麦品质的新评定[J];西部粮油科技;2000年04期 |
8 |
赵玉山;侯东红;;小麦品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提高小麦品质对策[J];小麦研究;2001年04期 |
9 |
吴昆仑;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小麦品质的关系[J];青海农林科技;2002年04期 |
10 |
姚振刚,张庆江,张会娟;提高国产专用小麦品质的稳定性 促进优质小麦产业持续发展[J];中国种业;2003年11期 |
11 |
郑险峰,李世清;影响冬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土壤环境因素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2期 |
12 |
赵广才;提高小麦品质的氮肥运筹技术(一)[J];作物杂志;2003年05期 |
13 |
范瑞英,王保海;影响西藏小麦品质因素及改良途径的思考[J];西藏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
14 |
刘伟,张延滨,张宝石,宋庆杰,张春利,赵海滨,辛文利,肖志敏;小麦Glu-A1位点1和2~*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品质差异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6期 |
15 |
程玉红;苌收伟;王娟;刘宏伟;李秀春;;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导入小麦当代(T_1)和二代(T_2)的变异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
16 |
方志军;金桂芳;倪大鹏;武元和;李元征;;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研究进展及其与面包主要烘烤品质指标间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17 |
王兰花;;浅谈小麦品质对储备工作的影响[J];中国粮食经济;2007年12期 |
18 |
;我卫星遥感监测小麦品质技术获得成功[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
19 |
;小麦拔节期肥水管理关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20 |
赵永涛;薛国典;沈向磊;张峰;范志业;;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