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优异基因发掘
【摘要】:
遗传图谱是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TL)、基因图位克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的基础。大豆是由古四倍体演变而来的二倍体自花授粉作物,种内遗传变异程度低,基因组较大并含有广泛的复制区和丰富的重复序列,染色体又很小,难于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这使得大豆遗传作图研究明显落后于其它作物。随着新的DNA标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豆基因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固有困难得以克服,从而大大加快了大豆基因组的研究步伐,目前其进展已趋近于其它的重要作物。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选用全国种植时间最长(20多年)且累计种植面积最大(达1.8亿亩)的栽培大豆品种合丰25(G. max)为母本,高蛋白、结荚多的半野生大豆新民6号(G. Gracilus)为父本杂交得到的F2:8代12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ZKS-HX),利用124个SSR标记对大豆RIL群体的遗传组成分析表明:父母本对群体的遗传贡献分别为0.529和0.471,两个亲本在群体中的分离比例相近,总体上未出现严重的偏离1: 1的分离比例,群体各家系基因型组成近似符合正态分布,适合遗传作图研究。
2.利用ZKS-HX群体构建了一张含有124个SSR标记、1个EST-SSR标记、3个形态学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为2348.3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8.3cM。每个连锁群长度范围为15.1~195.9 cM之间,标记数范围2~10个。将控制核转运因子的EST-SSR标记Contig-139定位于LG14-G连锁群上,与Sat_141的遗传距离为20.7cM;控制茸毛色(Pb)基因定位于LG06-C2连锁群上,与Sat_402的遗传距离为39.6cM;控制叶耳色(Le)、花色(W)基因定位于LG12-F连锁群上,它们间的遗传距离为9.9 cM,与两边的Satt348、Sat_240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13.3 cM和10.5 cM。这是首次报道控制大豆叶耳颜色的基因定位。
3.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等5个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分别检测到控制这些性状的4、4、1、2、5个共16个QTL位点,遗传贡献率在7.4%-33.7%之间。其中遗传贡献率较大的主效QTL有分别位于I连锁群上Satt562-Sat_219、Sat_219-Satt496、Sat_219-Satt496区间的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达29.15%、33.7%和31.67%,均为来自于母本合丰25的加效基因;还有位于O连锁群上Satt477-Satt331、Satt331-Satt153区间的2个控制生育期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达24.69%和24.96%,也是来自于
|
|
|
|
1 |
郭泰,齐宁,刘忠堂,胡喜平,王志新;大豆新品种合丰38号的选育[J];大豆通报;1998年04期 |
2 |
孙振海;大豆新品种──科丰34[J];中国农技推广;1998年05期 |
3 |
周长流,刘月琴,郭文学;怎样种好大豆新品种八五七1号[J];大豆通报;2000年04期 |
4 |
程大力;;大豆新品种通过审定[J];农村百事通;2007年23期 |
5 |
乔东明;大豆新品种科丰34号及其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1995年03期 |
6 |
赵登程;大豆新品种——陇豆1号[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年01期 |
7 |
王继光;大豆新品种——诱处四号[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年03期 |
8 |
何新宏;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豫豆22[J];安徽农业;1999年04期 |
9 |
;优质、丰产、多抗大豆新品种“中野1号”[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04期 |
10 |
裴顺强;珍稀大豆新品种 黑魔豆[J];农技服务;2001年03期 |
11 |
彭宝,程砚喜,王雪飞;大豆新品种九农26[J];作物杂志;2002年03期 |
12 |
王铁军,保丽萍,耿智德,赵银月,王玉兰;大豆新品种“86-4”、“86-5”[J];云南农业科技;2003年03期 |
13 |
王春林;优质新品种—高油1号[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3年02期 |
14 |
孙红;大豆新品种——鑫豆1号、2号[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4年03期 |
15 |
吴海英,张明荣;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南豆8号[J];四川农业科技;2005年11期 |
16 |
;高油无腥大豆新品种——五星2号[J];农业新技术;2005年06期 |
17 |
高广居;曹金锋;卢思慧;王茹芳;;高油高产国审大豆新品种沧豆五号[J];中国种业;2006年01期 |
18 |
郑海辉;陈振彬;;大豆新品种——泉豆7号[J];福建农业;2006年09期 |
19 |
钟燕平;;“中黄13”新品推广1087万亩[J];北京农业;2008年14期 |
20 |
;“东生3号”大豆新品种问世[J];大众科技;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