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型甘薯产量和品质形成与钾营养调控
【摘要】:
本试验于2004年6月-2005年10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进行。采用池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甘薯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不同类型钾肥对优质食用型甘薯北京553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甘薯品种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
1.1不同甘薯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差异
鲜薯产量表现为烟251高系14北京553,而薯干产量表现为高系14烟251北京553。食用型品种烟251和北京553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淀粉型品种高系14,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食用型品种低于淀粉型品种。β-胡萝卜素桔红心品种烟251含量最高,其次是黄心品种北京553,白心品种高系14含量最低;糖蛋白含量和DHEA含量表现为高系14北京553烟251;Vc含量北京553 烟251高系14。
1.2不同甘薯品种干物质积累差异
淀粉型品种高系14的干物质量高于烟251和北京553。高系14和烟251干物质在地下部的分配比例较高,北京553茎、叶、柄干重占植株总干重的比例高,因而产量最低。各品种单株块根干物质变化趋势与鲜薯产量变化趋势相似。无论是干物质积累量还是鲜薯产量,烟251和高系14都高于北京553。
1.3不同甘薯品种叶片生理特性差异
不同类型甘薯的光合速率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北京553前期光合
|
|
|
|
1 |
邓稚娟
,连孝忠;推广“五改”技术 甘薯产量翻番[J];福建农业;1996年03期 |
2 |
陈益明,蔡赐喜,王松,陈然香;提高甘薯产量的主要途径[J];福建农业科技;1997年03期 |
3 |
包启彪,吴仁弟,王祥友,朱小富;氯化钾对甘薯产量的影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4 |
郑海青,王玉泉;闽东南甘薯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6年03期 |
5 |
林琪,矫桂明,邹积华,孙永美,位东斌;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及有机肥施用方法与甘薯产量形成的关系[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6 |
徐凡;耕深对甘薯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机;1997年03期 |
7 |
张献龙,代廷奎,刘桂侠,王新安;脱毒原种甘薯产量明显增产[J];安徽农业;1997年01期 |
8 |
蔡节金;落实甘薯“五改”提高甘薯产量[J];福建农业;1998年01期 |
9 |
杨爱梅;王自力;王家才;;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与品种及栽培措施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4期 |
10 |
陶开熙;赤霉素对甘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07期 |
11 |
孟令文;在营养膜栽培下照度和N/K对甘薯产量的影响[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年03期 |
12 |
张真;季志仙;张光进;厉秀月;;入土节数对迷你型甘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7年02期 |
13 |
张黎玉,徐品莲;甘薯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1994年01期 |
14 |
邓日烈,温玉辉;钾肥对甘薯产量影响的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5 |
苗艳芳;豫西旱地氮磷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3年03期 |
16 |
赵瑞英,陈须文,李钟渤,王海辉;不同配方施肥对甘薯产量和品质效应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7 |
刘永红,吴光清,柯国华,王长明;旱地宽厢带状种植增产效应初报[J];四川农业科技;1997年03期 |
18 |
杨宗广,罗小明;甘薯产量形成动态及蛋白质的分配与积累[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9 |
郑光武;甘薯品种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关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1984年02期 |
20 |
刘永红,柯国华,鲁洪涛,吴秀龙,何文铸;季节性干旱区套作甘薯产量决定因素及高产栽培措施组合[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