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顶和坐瓜节位对日光温室网纹甜瓜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
本试验以网纹甜瓜品种鲁厚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节位打顶及坐瓜的处理方式,对日光温室网纹甜瓜植株生理特性、叶片抗氧化酶类(POD、SOD)活性及果实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14节坐瓜、27节打顶可有效保持果实发育中后期(授粉后28-49天)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各个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14节坐瓜10节坐瓜18节坐瓜,且授粉35天后14节坐瓜极显著高于18节坐瓜,授粉42天后各个坐瓜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7节打顶23节打顶19节打顶不打顶,与23节打顶相比,27节打顶显著提高高节位(14、18节叶片)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42-49天)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19节打顶、不打顶显著降低低节位叶片(2、6节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
2.、14节坐瓜、27节打顶可有效保持果实发育中后期(授粉后28-49天)叶片维生素C含量。各个节位叶片维生素C含量,14节坐瓜均显著高于10、18节坐瓜,且随着果实发育成熟10节坐瓜与18节坐瓜间差异减小;27节打顶23节打顶19节打顶不打顶,与23节打顶相比,27节打顶可显著提高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42-49天)叶片维生素含量,19节打顶与之差异不显著;不打顶显著降低低节位叶片(2节叶片)叶片维生素含量。
3、14节坐瓜、27节打顶可以有效保持果实发育后期叶片光合速率。与14节坐瓜相比,10节坐瓜能显著降低高节位叶片(10、14、18节叶片)的光合速率,而18节坐瓜能显著降低所有叶片的光合速率,最佳坐瓜节位为14节;与23节打顶相比,27节打顶能显著提高高节位叶片(10、14、18节叶片)的光合速率,19节打顶能明显降低低节位(2、6节叶片)叶片光合速率,不打顶处理显著降低所有节位的光合速率,最佳打顶节位为27节。
4、14节坐瓜、27节打顶有助于提高植株根系活力。与14节坐瓜相比,18节坐瓜能显著提高果实发育初期(授粉后7天)的根系活力,但极显著降低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42-49天)的根系活力,10节坐瓜整个时期的根系活力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最佳坐瓜节位为14节坐瓜;与23节打顶相比,27节打顶能显著提高果实发育中期(授粉后21-28天)和后期(授粉后42天-49天)根系活力,不打顶能显著降低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42天)的根系活力,19节打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最佳打顶节位27节打顶。
5、14节坐瓜、27节打顶可以有效减缓POD活性的增大。果实发育中前期(授粉后14-35天)所有节位叶片POD活性大小,18节坐瓜10节坐瓜14节坐瓜,且坐瓜节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打顶处理所有节位叶片POD活性均最高且大部分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9节打顶在授粉28天前保持最低,之后迅速升高,最终于不打顶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23、27节打顶,果实发育中期(授粉后28-35天)低节位叶片(2、6、10节叶片)27节打顶显著低于23节打顶,高节位叶片(14、18节叶片),二者差异不显著。
6、14节坐瓜、27节打顶有助于叶片SOD活性的保持。果实发育中后期(授粉后21-49天),14节坐瓜各个节位叶片SOD活性均显著强于10、18节坐瓜,10节坐瓜低节位叶片SOD活性显著强于18节坐瓜;与23节打顶相比,27节打顶能显著提高果实发育中后期(授粉后35-49天)低节位叶片(2、6、10节叶片)SOD活性,显著提高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42-49天)高节位叶片(14、18节叶片)的SOD活性,19节打顶、不打顶低节位叶片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高节位叶片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42-49天)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7、14节坐瓜、27节打顶可以有效提高厚皮甜瓜的产量。14节坐瓜亩产量与10节坐瓜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18节坐瓜;27节打顶、23节打顶亩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打顶、19节打顶,不打顶、19节打顶差异不显著。
8、打顶节位对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9、14节坐瓜可以有效提高果实营养品质。果实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节坐瓜显著高于10、18节坐瓜,其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达到极显著水平,10、18节坐瓜差异不显著;维生素C含量,10、14节坐瓜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节坐瓜;可溶性蛋白含量,18、14节坐瓜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低于10节坐瓜。
10、试验结果表明:14节坐瓜,植株长到27片叶时打顶最合理;27节打顶,植株在14节侧蔓坐瓜最合理,这一结论为日光温室网纹甜瓜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打顶及坐瓜的理论依据。
|
|
|
|
1 |
魏光英;珍珠豆型花生的高节位花在其高倍繁殖中的利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2年01期 |
2 |
曾德风,孙卫民,曹丰生;水稻地上节位根对生育后期的影响[J];核农学报;1989年02期 |
3 |
宋开颖,陈玉美;四叶椒节位遗传规律及转育初报[J];长江蔬菜;1994年05期 |
4 |
李玉民;如何处理秋延黄瓜瓜码稀、节位高[J];农村百事通;2003年20期 |
5 |
魏光英;珍珠豆型花生的高节位花在其高倍繁殖中的利用[J];花生学报;1981年04期 |
6 |
杨德光,李国荣,刘承柳;不同移栽叶龄对杂交早稻分蘖成穗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1992年02期 |
7 |
张金树,李希荣;密度与留瓜节位对黄瓜繁种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04年08期 |
8 |
邓世辉;利用高节位花提高茄子杂交制种产量试验初报[J];长江蔬菜;1999年10期 |
9 |
张洪文;茌梨花芽分化节位初步观察[J];落叶果树;1989年S1期 |
10 |
景良基;小麦分蘖形式与成穗同节位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04期 |
11 |
蒋彭炎;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讲座(3)──水稻的分蘖芽和分蘖的发生与控制时机[J];中国稻米;1995年01期 |
12 |
庄炳昌,徐豹;大豆不同节位种子蛋白质脂肪及其组份的分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0年03期 |
13 |
董丽杰,宋书宏,董钻,孙国民,李志菊;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J];杂粮作物;2002年03期 |
14 |
陈学军,方荣,万新建;辣椒特早熟品系B_(9431)选育初报[J];中国蔬菜;1999年01期 |
15 |
苗以农,姜艳秋,朱长甫,黄剑,赵福林,徐豹;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第9报 大豆不同节位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异性[J];大豆科学;1988年02期 |
16 |
卢建标,沈森和;水稻旱育稀植生育状况观察[J];福建稻麦科技;1997年01期 |
17 |
苗以农,姜彦秋,黄剑,唐树延,许琮,赵福林,徐豹;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第7报大豆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异性[J];大豆科学;1987年01期 |
18 |
庄金学;蔡兴文;;正确选留西瓜瓜胎[J];农村科学实验;2003年05期 |
19 |
魏光裕,杨立峰,蒋宗良;佳利酿、白羽葡萄母枝粗度、节位与新梢上果穗数的关系[J];落叶果树;1986年01期 |
20 |
李新裕,陈玉娟;棉花矮密早体系理想株型探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