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偃麦种质系的鉴定及其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SSR分子标记
【摘要】:
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2n=70,StStStStEeEeEbEbExEx)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种,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小麦的三级基因库和小麦性状改良的优异外源基因供体之一。小偃麦种质系山农87074来源于长穗偃麦草(2n=70)与普通小麦品种鲁麦5号和济南13的复合杂交(长穗偃麦草/鲁麦5号//济南13)后代,山农19、山农20和山农122是利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直接杂交创制的小偃麦中间类型。本研究综合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生物化学、SSR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等方法技术,对山农87074衍生的10个种质系山农87074—513、—519、—526、—541、—551、—554、—555、—557、—565和—576和3个小偃麦中间类型山农19、山农20、山农122进行了鉴定;对小偃麦种质系的抗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和SSR分子标记分析;利用回收特异PCR扩增片段法回收克隆了长穗偃麦草的特异SSR片段,并制备成特异探针应用于基因组原位杂交。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利用细胞学方法对山农87074的10个衍生种质系和3个小偃麦中间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0个种质系均为小偃麦异染色体系,其中山农87074—519是双体异附加系(2n=44,PMC MI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2Ⅱ):山农87074—513、—526、—541、—551、—554、—555、—557、—565和—576等9个种质系为双体异代换系(2n=42,PMC MI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3个小偃麦中间类型山农19、山农20和山农122为新型八倍体小偃麦,它们分别携带有长穗偃麦草的1个染色体组。经田间试验和人工接种鉴定证明,这些八倍体小偃麦或小偃麦异染色体系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对小麦条锈病或白粉病良好的抗性,或多花多实等优良特点,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2、分别以假鹅冠草(2n=14,StSt)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2n=14,EE)总基因组DNA为探针对异附加系山农87074—519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原位杂交,鉴定结果显示,在以假鹅冠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细胞44条染色体中有2条出现黄绿色杂交信号,而且杂交信号遍布整条染色体;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未观察到杂交信号。表明山农87074-519附加的2条染色体来自长穗偃麦草的St染色体基组,是一个附加了长穗偃麦草1对St染色体的双体异附加系。
利用小麦SSR引物进行的SSR—PCR扩增鉴定证明,在170对小麦SSR引物中有1对引物BARC165—5AL能在山农87074—519与其亲本间揭示特异性差异,特异片段大小约270bp,记为BARC165_(270),它可用于山农87074—519的鉴定。利用回收特异PCR扩增片段法回收克隆长穗偃麦草的DNA特异重复片段BARC165_(270),经测序分析其碱基序列全长为268bp,命名为BARC165_(268),并将该序列提交Genbank注册(Genbank登录号EF397435)。将该重复序列制备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鉴定,结果显示,山农87074—519的根尖细胞染色体出现很强的黄色点状杂交信号,而在普通小麦中没有观察到杂交信号。结合以假鹅冠草(2n=14,StSt)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鉴定结果,推测特异重复序列BARC165_(268)是St染色体基组的特异重复序列,可用于检测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
应用SDS-PAGE技术对山农87074—519的鉴定表明,其附加的染色体上没有编码长穗偃麦草特异亚基带型的基因位点。
3、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异代换系山农87074—513、—526、—541、—551、—554、—555、—557、—565和—576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从592对小麦SSR引物中获得9对引物能在异代换系中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带,进一步证明它们携带有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9对特异引物扩增的SSR分子标记中,标记BARC066_(230)和BARC023_(270)可用于鉴定山农87074—513;BARC148_(240)、BARC066_(230)、BARC168_(150/180)、BARC232_(450)、BARC195_(200)和BARC023_(270)等可用于87074—526的鉴定;BARC148_(240)、BARC099_(150)、BARC232_(450)、BARC023_(270)等可用于山农87074—541的鉴定;BARC148_(240)、BARC099_(150)、BARC040_(180)、BARC023_(270)等可用于鉴定87074—551;BARC148_(240)、BARC040_(180)、BARC023_(270)等可用于鉴定山农87074—554;BARC148_(240)和BARC232_(450)可用于山农87074—555的鉴定;BARC066_(230)、BARC040_(180)、BARC023_(270)等可用于山农87074—557的鉴定;BARC100_(150)、BARC040_(180)、BARC232_(450)等可用于山农87074—565的鉴定;BARC148_(240)、BARC066_(230)、BARC023_(270)等可用于鉴定山农87074—576。
利用A-PAGE和SDS-PAGE技术对9个异代换系的鉴定结果表明,它们被代换的染色体不属于第1部分同源群染色体。进一步利用一套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9个异代换系中代换染色体的同源群归属进鉴定结果表明,定位于2B染色体的引物SWES240能扩增出1条大小约400bp的差异带,此特异带在长穗偃麦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山农87074—513、—526、—541、—551、—554、—555、—557和—576、中国春2B缺体2D四体系(N2BT2D)中均不存在,而在假鹅冠草、中国春、其余22个中国春缺体-四体系、普通小麦亲本鲁麦5号和济南13、山农87074—565中均出现。推断山农87074—513、—526、—541、—551、—554、—555、—557和—576等8个异代换系染色体基组中的1对小麦2B染色体被1对长穗偃麦草的2E染色体所代换,它们为2B/2E双体异代换系。
4、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山农20和山农122的染色体基组构成相同,它们与前人选育的小偃68的染色体基组可能为同一类型;山农19的染色体基组构成不同于山农20、山农122、和前人选育的小偃68、小偃693和小偃7430的染色体基组。分别以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和假鹅冠草总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GISH鉴定证明,山农19附加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为St;山农20和山农122附加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可能为E基组。综合上述结果,可将山农19的染色体基组确定为ABDSt,山农20和山农122的染色体基组记为ABDE。
5、综合运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分析、SSR分子标记和GISH等技术在山农87074的衍生种质系中鉴定了来源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3个抗性基因,即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St和Yr2E以及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2E,并初步将YrSt定位在偃麦草的St染色体上,将Yr2E和Pm2E定位在偃麦草的2E染色体上,推测它们可能为新的抗病基因。
以种质系山农87074—557/辉县红的F_2分离群体为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农87074—557中的抗病基因进行了标记分析。592对小麦SSR引物中有2对引物Xgwm344和Barc074与山农87074—557中的偃麦草染色体2E有连锁关系,其中标记Xgwm344_(120/150)与抗白粉病基因Pm2E和抗条锈病基因Yr2E连锁,标记Barc074_(150)与抗叶锈病基因连锁。
|
|
|
|
1 |
刘爱峰;李豪圣;刘建军;程敦公;宋健民;王洪刚;;小偃麦异代换系抗病基因的鉴定及其SSR分子标记[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2期 |
2 |
武东亮,辛志勇,陈孝,徐惠君,马有志,张增艳;抗黄矮病普通小麦偃麦草异附加系、异代换系的选育和鉴定[J];中国科学C辑;1999年01期 |
3 |
刘淑会;陈新宏;李璋;闫正禄;蔡振虎;;小麦-大麦异代换系的创制及鉴定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8期 |
4 |
贺润丽;畅志坚;刘建霞;詹海仙;张晓军;董春林;;源于长穗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7034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2期 |
5 |
李斯深,尹承佾,李晴祺,王洪刚;小麦异附加系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1994年05期 |
6 |
钟冠昌;;小麦异附加系[J];陕西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
7 |
雷娜;李景富;康力功;王傲雪;许向阳;;番茄黄萎病抗病基因Ve的AFLP和SSR分子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11年01期 |
8 |
王石平,刘克德,王江,张启发;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J];Acta Botanica Sinica;1998年01期 |
9 |
丁斌,王洪刚,孙海艳,栾生,高居荣;小偃麦异附加系的细胞学及分子标记鉴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0 |
张海泉;贾继增;张宝石;周荣华;;染色体定位粗山羊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AeY1[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年04期 |
11 |
王长有,吉万全,薛秀庄,王秋英;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条锈病抗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9年06期 |
12 |
尹静;王广金;张宏纪;马凤鸣;孙岩;肖佳雷;;小麦秆锈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年01期 |
13 |
吴立群;王建龙;陈光辉;;SSR标记技术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J];作物研究;2007年S1期 |
14 |
李洋;袁喜丽;姚强;贺苗苗;井金学;;欧洲小麦品种Mega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10年01期 |
15 |
袁军海;陈万权;;来自波斯小麦Ps5的一对隐性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植物保护学报;2010年02期 |
16 |
李平路,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及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3期 |
17 |
肖仲久;佀胜利;李小霞;朱文华;;小麦主要病害的抗病基因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年02期 |
18 |
张娜;陈玉婷;李亚宁;张立荣;孟庆芳;张汀;杨文香;刘大群;;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24的一个新STS标记[J];作物学报;2008年02期 |
19 |
杨天章,张改生,王明歧,叶绍文,余铁男;小麦VE161雄性不育异代换系的染色体分析[J];遗传学报;1988年04期 |
20 |
何孟元,徐宗尧,邹明谦,张汉,陈大伟,朴贞三,郝水;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的建立[J];中国科学B辑;1988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