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于2002~2005年在山东省龙口市中村镇中村村进行,选用小麦品种烟农15、济麦20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为主,15N微区试验、辅以土壤水肥渗漏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系统研究了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条件下常规土壤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4种土壤耕作模式对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小麦、玉米生长发育、以及对作物产量、籽粒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
1.1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0~40cm土层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以及有机质的含量,能将更多的硝态氮截留在0~60cm层次,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减少氮肥淋失。在高产条件下(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12%、碱解氮含量88.73 mg·kg -1、速效磷含量43.27 mg·kg -1、速效钾含量88.33 mg·kg–1),短期(2年)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增产效果不显著,但可以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和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1.2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氮肥用量
麦季240 kg·hm~(-2) (N2)施氮量和减氮处理168 kg·hm-2(N1)对小麦的产量无显著影响,麦季氮肥后效对玉米季产量无显著影响。试验第一年N1、N2处理对作物籽粒品质无显著影响,试验第二年小麦籽粒湿面筋含量及淀粉含量N1处理显著高于N2处理,N2处理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N1,改变了玉米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例。综合比较认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麦季氮肥用量采用168 kg·hm-2较适宜。
2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1耕作模式对耕层构造的影响
0-10cm土层,旋耕、耙耕和常规土壤耕作模式土壤容重、孔隙度无显著差异。在10-20cm,旋耕和耙耕模式容重明显高于常规耕作模式。免耕模式土壤容重在0~20cm均逐渐增高,最终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模式。2.2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0~20cm土层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土壤贮水量与同期降雨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皆大于常规耕作模式,耙耕相关系数为0.70**,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保水性好于常规耕作模式。在0~60cm土壤层次,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尤其是耙耕模式在0~60cm土壤表层,较常规耕作能够涵养更多的水分,减少水分的下渗与蒸发。在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尤其是作物开花期,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的土壤贮水量高于常规耕作处理,这说明这三种模式可抑制作物开花前土壤无效蒸发,有利于促进籽粒灌浆。模式之间比较,旋耕和耙耕模式土壤贮水量差异不显著,免耕模式小于旋耕和耙耕模式,表明在灌溉条件下,免耕模式由于地表秸秆覆盖加之土壤表层容重变大,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下渗。
土壤耕作影响土壤水分的渗漏,50cm处土壤灌溉水渗漏量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免耕,与土壤耕作深度成正比,这表明土壤耕作深度对灌溉水的渗漏有显著影响。2.3耕作模式对土壤0~40cm养分状况的影响
随定位试验时间延长,0~20cm土层旋耕和耙耕模式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逐渐高于常规耕作模式,免耕模式速效氮、钾高于常规耕作模式,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低于常规耕作模式,这与免耕模式的氮肥表施方式有关。土壤20~40cm层次,常规耕作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2.4对土壤有机物质及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
三年试验后,0~20cm土壤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土壤表层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程度高,重组有机碳含量也明显高于常规耕作模式,其对土壤0~20cm层次的培肥能力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模式,耙耕模式在该层次的阳离子交换量最高,说明耙耕模式土壤表层供肥特性最好。在20~40cm土壤层次,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的复合量、阳离子交换量皆为常规耕作模式显著高于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常规耕作模式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程度比少免耕模式的高,土壤肥力好。2.5对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0~10cm土层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免耕、耙耕和旋耕模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模式,免耕模式最高;10~20cm土层酶活性则相反。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两层次酶活性差异大,常规耕作模式两个层次之间酶活性差异较小,这说明常规耕作模式有利于保持0~20cm土壤肥力的均匀性,少免耕模式易造成土壤层次间肥力的显著差异,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
2.6对秸秆腐解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秸秆腐解一年后,常规耕作、旋耕和耙耕模式的秸秆腐解率差异不显著,免耕显著低于常规耕作、旋耕和耙耕模式。麦季旋耕、耙耕土壤呼吸速率与常规耕作模式无显著差异,免耕模式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常规耕作模式,玉米大口期常规耕作土壤呼吸大于少免耕模式,玉米收获期少免耕模式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常规耕作。
2.7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7.1耕作模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旋耕、耙耕土壤硝态氮移动速度显著低于常规土壤耕作,在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高,积累量高,而60cm以下土层含量较常规耕作低。免耕模式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模式、旋耕和耙耕模式。
土壤耕作影响硝态氮的淋失,施肥后N1处理土壤50cm处渗漏水中硝态氮含量常规耕作模式旋耕耙耕免耕,灌溉水氮肥合计表观淋失率常规耕作模式最高。免耕模式灌溉水氮肥表观淋失率低,其土壤硝态氮含量也低,肥料氮的挥发损失较其它耕作模式多。
2.7.2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麦季N2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在0~60cm根区、60~100cm淋失危险区及100~200cm淋失发生区皆显著高于N1处理,N2处理100~200cm层次硝态氮积累量显著高于N1处理是其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比N1处理高的主要原因,这部分硝态氮几乎不能被作物利用,易发生淋失。麦季土壤残留硝态氮含量尤其是0~60cm层次硝态氮积累量对玉米季0~200cm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影响显著,麦季该层次硝态氮积累量多,则玉米季土壤0~200cm土壤积累量多。
3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1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试验第二年,旋耕和耙耕模式在旗叶光合速率、旗叶衰老特性和光合产物转移量和转移率,以及干物质积累量上与常规耕作模式无显著差异。在试验第三年,旋耕和耙耕模式光合产物转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都明显低于常规耕作模式。免耕模式在生育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特性和生理活性,而旗叶光合产物转移量和转移率显著低于其它模式,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免耕模式栽培的小麦贪青晚熟,进而抑制了植株营养器官中的碳水化合物向籽粒中转移,其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低于其它模式。
N1和N2处理在试验第二年对小麦旗叶光合、衰老特性和光合产物转移情况没有显著影响,在试验第三年,旗叶光合产物转移量和转移率N2显著高于N1。3.2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短期(2年)土壤旋耕和耙耕,小麦产量与常规耕作无显著差异,第三年产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模式,免耕模式三年产量皆显著低于常规耕作、旋耕和耙耕模式。试验前两年N1、N2处理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第三年N1产量低于N2,在N2处理下,常规耕作显著高于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在N1处理下,耙耕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旋耕与常规耕作无显著差异。
麦季氮肥后效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N2N1,试验第二、第三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N2处理下,旋耕和耙耕模式高于常规耕作模式,N1处理下,旋耕和耙耕模式产量不如常规耕作模式。免耕模式两氮肥处理下皆低于常规耕作模式。
麦季氮肥用量对全年产量有显著影响,N2N1,差异显著。在N2处理下,旋耕和耙耕模式尤其是旋耕模式产量高于常规耕作模式,在N1处理下,旋耕和耙耕模式产量相当,免耕模式在两个氮肥处理下均显著低于常规耕作模式。
4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
4.1耕作模式对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
耕作模式对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无显著影响,蛋白质组分中球蛋白受耕作模式影响最显著,清蛋白次之。耙耕和旋耕模式的沉降值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大于常规耕作模。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受耕作因素的影响比支链淀粉敏感,旋耕模式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和耙耕模式淀粉含量低于常规模式,免耕模式的淀粉含量最低。玉米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旋耕和耙耕式与常规耕作无显著差异。免耕模式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年度间变化幅度大,蛋白质含量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渐较常规耕作模式变少。
4.2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N2、N1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免耕在试验第二、第三年度,耙耕在试验第三年度,蛋白质含量N1处理显著低于N2处理。蛋白质组分中,球蛋白受氮肥用量影响最显著,清蛋白次之。小麦籽粒沉降值N2N1,N1、N2处理对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和粉质仪参数无显著影响,说明N1、N2处理对小麦蛋白质品质无显著影响。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N1、N2处理含量不同,总淀粉含量N1N2。麦季氮肥后效对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和N2相比N1处理对作物品质无显著影响。
5长期耕作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005年15N测定结果表明,耙耕模式小麦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免耕模式氮肥利用率最低,但其显著提高了对土壤来源氮素的吸收。耙耕模式还显著提高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生产效率。N1处理下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氮素生理效率、氮肥生产效率表观氮肥利用率处理显著高于N2处理,常规耕作模式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生产效率N2显著大于N1,这说明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种植的冬小麦比常规耕作模式种植的冬小麦更能有效的利用氮肥,以耙耕模式最佳。麦季氮肥对玉米季的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旋耕和耙耕模式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免耕模式和常规耕作模式。全年氮肥利用效率,耙耕模式优于其它三种耕作模式,常规耕作模式最差。两种氮肥处理,常规耕作和旋耕氮肥利用效率N2N1,耙耕和免耕模式N1N2处理。
6耕作模式的适应性及合理氮肥用量
初步认为在旋耕和耙耕模式可以在高产及有灌溉条件下短期(1~2年)应用,免耕模式不适宜。麦季氮肥用量在168kg·hm-2可保证小麦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