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刘肖梅  
【摘要】: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资源禀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地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管理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21世纪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近些年来,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则多拘泥于自然地理学领域。学者大多是从旅游地生态环境构成、控制旅游地旅游容量、提高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环保素质、进行旅游地和旅游产品规划、创新旅游活动方式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者搜集和占有了大量的资料,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依托,基于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诸多因素,通过对旅游资源的产权归属,市场状况,资源价格、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探索解决旅游资源不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经济手段。对于旅游产业而言,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旅游经济学这门学科而言,则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 全文分为八章: 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章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技术方法、研究框架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是研究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本文首先通过调查分析目前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说明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和耗竭。然后,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造成旅游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深层次原因,为针对性地提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供依据。 第三章是对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研究分析。运用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资源的产权概念和产权特性。在调查分析产权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现行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存在问题。并指出,长期以来产生的旅游生态环境问题,应归结于旅游资源的产权不明晰。由此提出了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战略措施,弥补了以往旅游资源产权经营的单一性,充分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持续利用。 第四章是对旅游资源价格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旅游资源无价值,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本章节在资源价值理论的支持下,运用市场价格理论,通过调查分析目前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现状、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运营现状等,提出了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旅游风景区门票价格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并提出为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适当提高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战略措施。 第五章是对旅游资源政府管理问题的探讨。由于旅游资源国家所有的基本特性,政府在旅游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然而传统的旅游景区机构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本章在分析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政府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在旅游资源利用中的重新定位,创新了政府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对泰山风景区政府管理体制的实证分析和讨论,针对性地提出泰山风景区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举措。 第六章是为实现代际公平,将贴现率政策引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体系。贴现率是动态评价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紧密相连。本章首先介绍代际公平以及贴现率等的概念内涵,阐述了贴现率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提出了充分运用政府制定的贴现政策,有助于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七章是对旅游资源利用的市场结构的研究。鉴于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经营专用型、稀缺有限性以及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等,决定了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所有的旅游资源必然应该选择垄断经营,并指出目前旅游景区存在两种垄断方式:价格垄断和游客量垄断。最后,本章在实证分析依托资源垄断经营的黄山景区旅游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适度垄断的战略决策。 第八章,全文总结。通过对上述研究内容的归纳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以及政府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总结起来,本文综合地阐述了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诸多影响因素,明确地指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在于旅游资源“四权分离”制度的新观点,并说明旅游资源的“四权分离”是指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由此相对地引入了一些有利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如,提出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贴现率的确定,形成旅游资源利用的附加贴现率,通过适度垄断经营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泰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典型个案研究,探讨了泰山旅游风景区的门票价格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建议对策。 由于旅游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综合的学科领域,涉及内容相当的广泛,每一方面都是一个亟需努力的课题,由于资料短缺和学识有限,笔者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只是初步的、探索性的,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化。比如,是否所有类型的旅游资源都适合此研究结果,对于旅游资源内部的各种构成资源产权的界定以及旅游资源价值评估该如何进行等问题,往往只是提及,没有作进一步的阐释。这些问题有的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有的属于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前沿。因此,笔者只能在以后的科研和教学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锦红;谢小康;谢细香;林培松;;丰顺县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刘德智;李杨;;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0年05期
3 王文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24期
4 李红;;我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中国市场;2006年18期
5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6 倪伟,魏益华;实现长白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措施[J];经济纵横;2002年11期
7 王景平;;山东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王映雪;;生态旅游与云南畜牧资源可持续利用[J];云南畜牧兽医;2005年04期
9 王迎涛;;河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蔡为民;吴中元;张玉波;;湿地资源生态旅游发展分析及可持续管理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7年10期
11 洪启明,谢在团,陈再生;福建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景[J];台湾海峡;1991年04期
12 罗明义;;滇东南旅游资源分类与开发规划(上)[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年04期
13 吴树良;茶业旅游资源开发别有洞天[J];茶叶机械杂志;2002年04期
14 蒋梅鑫,王伟年;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15 刘昭云,谢莉;略论衡阳市旅游资源开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6 邓杰;;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17 李烨;李翠军;;浅谈庐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12期
18 何梅青;;试论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以青海湖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6年02期
19 王健祥;;雷公山生物多样性与旅游资源开发[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0 王晓军;罗显克;;广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华鹏;朱文娇;;山东省长岛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尔东;李守伟;程学峰;范鑫;宫庆艳;;论矿业旅游资源开发[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小林;白晋湘;;我国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营销策划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4 张树枫;;崂山旅游资源开发之我见[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5 陈万灵;;粤西海滨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马勇;;宜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7 石惠春;刘春莲;;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锴;;辽宁海岛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瓶颈问题研究——以长海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吴小天;;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浙江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10 殷红梅;梅再美;;新形势下贵州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2 柏文峰;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D];清华大学;2009年
3 李贻学;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4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李曦;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6 王风云;经济政策作用机制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俞文政;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宋松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黄永东;城市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书光;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3 林河山;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高兴;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华;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杨力扬;敦煌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栗楠;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光斌;国土规划法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黄静芳;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张毅婷;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立法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华;对海南东线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记者 马志强;加大旅游资源开发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甘肃日报;2000年
3 马永胜;开发中的问题出在哪里?(上)[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4 记者 陈恒康;加快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闽东日报;2007年
5 桑学勇 首席记者 邱丽娜;省电力促进“中国雪乡”旅游资源开发提速[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6 通讯员 杨石珊;洋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N];汉中日报;2007年
7 凤银翠;论安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8 郑敬东;三峡成库后旅游资源开发前瞻[N];重庆日报;2001年
9 记者 郑家艳;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N];重庆日报;2005年
10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