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苹果绵蚜生态学、风险分析与监测研究

杨勤民  
【摘要】: 苹果绵蚜是世界上严重为害苹果树的一种重要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给苹果产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取消,植物检疫技术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求植物检疫决策应建立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苹果在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因国内部分地区发生苹果绵蚜等检疫性有害生物,某些贸易国家就以此设置检疫技术壁垒,限制我国果品出口。为保护国内苹果生产安全,促进果品的国际贸易,本文系统地开展了苹果绵蚜在鲁西南地区的生态学、风险分析和监测技术研究。 1.采用田间蚜块计数、黄色粘虫板诱集、室内镜检等传统方法研究了苹果绵蚜发生消长动态,分析了其在苹果树体不同部位的动态变化。调查发现,苹果绵蚜种群在鲁西南地区全年发生两个高峰,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10月中旬;有翅蚜高峰期发生在4月上旬~6月上旬和9月上旬~10月上旬。不同时期,苹果绵蚜在苹果树体不同部位的种群数量存在差异:上半年苹果绵蚜在根、树干及主枝部位分布密集,发生危害较重;7月中、下旬之后,苹果绵蚜在根及树干部位基本不再发生或发生较轻,而在枝干部位,包括主枝、侧枝和新梢部位发生危害较重。调查发现苹果绵蚜在苹果树新梢、侧枝、树干和地下根部等各部位的种群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分布,研究确定了苹果绵蚜抽样方法。 2.在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定苹果绵蚜1龄、2龄、3龄、4龄若蚜、若蚜期、成蚜和一个世代的发育始点温度分别为9.10、10.60、12.48、10.78、10.76、10.82和10.56℃,有效积温分别为32.67、33.39、22.00、35.34、123.19、25.92和150.05日度,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其在鲁西南地区年发生14~17代,在烟台地区年发生13~16代。测定苹果绵蚜主要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为-19.67℃,表明抗寒能力较强,在鲁西南能够安全越冬,越冬虫态以2龄若蚜为主。 3.田间调查发现,苹果绵蚜在果树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部位的蚜块数量具有明显差异;利用风洞仪和嗅觉仪测定表明,苹果绵蚜对不同品种枝条的选择性也存在明显差异。田间发生程度和室内选择测定结果,一致表明苹果绵蚜对苹果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富士品种的选择性较强,而对金帅与红星等品种选择性较差。 4.利用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研究了发生苹果绵蚜果园内的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和主要物种生态位,比较了不同时期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的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群落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较差;发现天敌23种,其中日光蜂Aphelinus mali Haldeman、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 (Linnaeus)和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 Waesmael等为优势种天敌。 5.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GARP生态位模型分析了苹果绵蚜在全球及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全球预测显示:苹果绵蚜在世界六大洲均可适生,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南部及太平洋沿岸,大洋洲南部以及非洲南部的少部分国家和地区亦可适生;在我国的预测显示: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江西、重庆、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贵州全部,宁夏几乎全部,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的大部以及新疆、青海、西藏、台湾和海南等的零星地区等为适生区。 6.在掌握苹果绵蚜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依照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的风险分析原则,从国内外分布、寄主范围、为害及经济重要性、生态重要性、定殖后扩散及传入未发生区的可能性、检疫管理难度等六大方面对苹果绵蚜在国内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综合多种风险评估模型的优势,建立了苹果绵蚜风险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引入专家赋值的方式对苹果绵蚜进行了定量风险评估,所得综合风险评估值R=2.06,评判确定苹果绵蚜属于高风险性有害生物,分析明确了国内苹果主产区苹果绵蚜的高、中、低风险区域。 7.根据PRA结论,从保护国内苹果生产安全和打破国外检疫技术壁垒两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备选方案;收集分析各主要贸易国家的疫情信息,根据各贸易国对其关注程度,为冲破国外检疫技术壁垒和及时应对出现的贸易纠纷制定了应急预防措施,提出了新发和零星发生区的铲除措施建议以及针对普遍发生区的苹果绵蚜综合防除技术规范。 8.依照ISPM No.06标准,根据苹果绵蚜生态学特性,研究探索了有效的苹果绵蚜疫情监测技术规范,为发生区疫情调查和高风险区疫情的及时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升了我国对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能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宗胜,彭重华,王建兵;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枫香群落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2 许玲;张京理;闫培俊;李鑫;柳颖;林晓丽;孟芳;;不同长势烤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2期
3 吴海军;李友莲;丁三寅;李惠萍;;入侵生物苹果绵蚜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君利;应重视苹果绵蚜的检疫和防治[J];新农业;1987年09期
5 程亚樵,孙元锋,夏立,衡雪梅,李莉;警惕苹果绵蚜传人及时控制危害[J];河南农业;1997年10期
6 赵桂花,剧吉海;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1999年03期
7 任英;邯郸发现苹果绵蚜危害果园[J];河北农业;2001年05期
8 孙志刚;苹果绵蚜的防治措施[J];河南科技;2002年08期
9 曹杰,陈连玉,王洪涛,石俊梨,常伟良;苹果绵蚜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10期
10 寇井琴 ,李燕;苹果绵蚜综合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03年04期
11 贺春玲,田海燕,毛永珍;我国苹果绵蚜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12 邱名榜;怎样综合防治苹果绵蚜[J];落叶果树;1987年02期
13 刘广淳;“981生态保护剂”杀苹果绵蚜[J];云南农业科技;2000年05期
14 李同利 ,张秀平;苹果绵蚜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2002年03期
15 张国民,侯洪淼,宋长新,冯香菊,陶合队;苹果绵蚜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16 吴翠娥,位增辉;苹果绵蚜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J];当代生态农业;2004年01期
17 王金红;苹果绵蚜的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18 崔广程;苹果绵蚜在西藏发生的历史和现状[J];植物保护;1985年04期
19 孙益知;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及有效控制[J];西北园艺;2000年05期
20 孙志刚,李卫华;苹果绵蚜的防治技术[J];河南科技;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华靖;陈子林;刘鹏;韦福民;;大盘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群落结构与种群动态的研究[A];浙江省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李荣冠;江锦祥;;大亚湾核电站邻近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张永志;徐建民;柯欣;谢正苗;;重金属铜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崇真;;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马明;周洪旭;顾松东;于毅;郭建英;万方浩;;不同管理水平对苹果绵蚜种群动态及天敌控害作用的影响[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文华;;序言[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7 唐国文;赵雪晴;阮应珍;杨毅娟;陈丽娜;曹克强;陈国华;李强;;昭通市苹果绵蚜及其天敌日光蜂种群动态[A];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郑景明;刘晓东;郝建清;李泳池;;理科基地的生态学双语教学经验和设想[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勤民;卢增全;高志民;杨青蕊;孙绪艮;刘勇;;苹果绵蚜检疫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祖望;;对我国生态学在本世纪初(2000-2010)发展的几点建议[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勤民;苹果绵蚜生态学、风险分析与监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文琪;外来物种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入侵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刘爱芬;受污染水体修复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变动及其生态学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4 颜忠诚;武夷山鼠类体表寄生虫群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997年
5 陈明;间作豆科牧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6 江佳富;北京地区汉坦病毒宿主动物生态学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7 孔冬;管理生态学[D];苏州大学;2003年
8 余悦;黄河三角洲原生演替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D];山东大学;2012年
9 黄玉洁;太湖典型湿地恢复区植物群落及沉积物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矫振彪;绿盲蝽种群的时空分布、生命表分析及数量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年辉;云南松群落动态特征及其在近自然改造中的应用[D];西南林学院;2007年
2 刘慧;转Bt基因玉米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李昌龙;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卢媛媛;武汉市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新航;马尾松毛虫种群暴发过程及机制的突变理论模型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杨梅;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甜槠群落结构特征及种群动态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7 王仲敏;垂叶榕榕小蜂自然种群动态[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李荣幸;三角新小卷蛾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9 张佳;生态学视角下的网络广告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刘延云;阿什比高等教育生态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曦;以课题研究带动学会发展[N];上海科技报;2008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文华;生态学与城市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3年
3 通讯员  马传普 本报记者  刘玉;播下富民的科技种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杨秀峰;中国中南百草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召开[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5 张霓、安希雅;版纳有个“国际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杨秀峰;生态旅游不是纯粹商业旅游[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江世亮;“上海环保与生态建设成果喜人”[N];文汇报;2007年
8 北京大学生态学退休教授 陈昌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林文棋;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强严格化生态学的基础研究[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9 徐艳梅 司高飞;生态学对企业的启发[N];中国企业报;2005年
10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 潘艳;三峡古文化的生态学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