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摘要】:
线粒体基因组仅编码生命源和功能所必需的遗传信息片断。大量的遗传和生化特征出现在线粒体中,激发了基因功能在线粒体和核基因组中的进化和调整。CMS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母性遗传现象,是由线粒体基因组重组形成的异常开放阅读框表达引起的,在许多情况下,细胞质雄性不育植株的育性可以被核基因(Rf)编码的蛋白恢复,因此CMS/Rf是一种研究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遗传互作的理想模式。
本研究以V型小麦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基础材料,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V-CMS及杂种F1在黄化苗和幼穗线粒体蛋白质表达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差异蛋白质点与CMS的关系;同时对我们发现的一个Ta-CMS玉米材料进行了遗传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建立了小麦V-CMS及杂种F1在黄化苗和幼穗线粒体蛋白质组表达谱。(1)比较了黄化苗和幼穗线粒体蛋白质的表达图谱,鉴定了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包括与能量代谢有关的F0-F1 ATP酶复合物的亚基和一些功能未知的蛋白质,说明线粒体蛋白质的表达具有组织性和时空性。(2)比较了V-CMS及杂种F1线粒体蛋白质表达图谱,鉴定了1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也鉴定了能量代谢相关的F0-F1 ATP酶复合物的ATP酶β亚基和NADH脱氢酶亚基J。以上结果显示,线粒体能够反向调控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内的堆积,V-CMS中不育基因的表达能够调控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水平,V-CMS败育的发生可能是一种过早的PCD过程,但是小麦V-CMS具体的败育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通过Co-60γ射线照射玉米自交系昌7-2获得了Ta-CMS,利用恢保关系测定和PCR分类的方法对不育胞质进行了鉴定。以本实验室自育或引进的包括Tr、K55、W23、B37和CML311在内的137个自交系或杂交种作测验种,与Ta昌7-2CMS和TaMo17CMS进行测交,结果表明测交材料中只有CL1325、P138和‘农大80/大刍草杂种’的测交后代稳定出现可育植株,它们可能含有恢复基因,预示热带种质中具有潜在的Ta-CMS恢复基因源。对Ta昌7-2 CMS和TaMo17 CMS含有的特异片断扩增、回收、测序,结果表明Ta-CMS含有T-CMS的不育基因,推测Ta-CMS属于T-CMS的一个亚组。
|
|
|
|
1 |
鲍毅新,徐丽珊,郑祥;社鼠褐色脂肪组织和器官总蛋白及线粒体蛋白的季节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2 |
蔡卓山,王德华;布氏田鼠肝脏内线粒体蛋白含量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3 |
庄振宏;郑传琦;汪世华;;黄曲霉毒素B_1胁迫相关小鼠肝脏线粒体蛋白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6期 |
4 |
邹喻苹;李复生;毛春云;张国铮;阎龙飞;汤佩松;;植物呼吸及代谢的研究 Ⅷ.水稻幼苗线粒体电子传递的多条途径[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9年03期 |
5 |
王德华,孙儒泳,王祖望,柳劲松,陈志;根田鼠冷驯化过程中的适应性产热特征[J];动物学报;1996年04期 |
6 |
刘翔;杨明瑜;曹灿;姚丹;朱文华;喻实;曲桂芹;;热激诱导番茄果实细胞色素C的释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7 |
陈建南,傅鸿仪,路子显,王东江,汪迎春;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HSC_(70)mRNA的关系[J];科学通报;1998年23期 |
8 |
陈建南,傅鸿仪,路子显,秦环英,曲军,阙强,曹守云;温度、热激蛋白与高粱育性的变化[J];遗传学报;1998年04期 |
9 |
张鸿;陈祖玉;李阳生;朱英国;;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与功能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年03期 |
10 |
胡军华;潘国庆;许金山;芦琨;党晓群;吴正理;李艳红;周泽扬;;线粒体型蛋白frataxin在家蚕微孢子虫中的鉴定与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
11 |
关振宏;张茂林;段铭;;流感病毒在诱导A54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SIRT1和P53蛋白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12 |
余慧;王惠;周青;;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萌发种子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5期 |
13 |
范金凤;周青;;酸雨胁迫对水稻萌发过程中生理代谢影响的初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3期 |
14 |
张志强;刘全生;李纪元;王德华;;长爪沙鼠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产热特征的季节性变化[J];动物学报;2006年06期 |
15 |
杨维;周青;;La(Ⅲ)对酸雨胁迫下水稻萌发种子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01期 |
16 |
余慧;周青;;酸雨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09年01期 |
17 |
杨琳琳;蒋燕;杨桂梅;许柳雄;陈新军;徐善良;鲍宝龙;;银鲳皮肤和肌肉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8 |
任芬芬;贺建华;;牧草叶蛋白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状况[J];广东饲料;2010年09期 |
19 |
李庆芬,黄晨西,刘小团;光周期和温度对布氏田鼠产热的影响[J];动物学报;1995年04期 |
20 |
王清艳;王靖飞;;A型流感病毒PB1-F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