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四大湖(库)淡水鱼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型调查及致病机理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产气荚膜梭菌在淡水鱼消化道的分布及毒素型、进一步阐明鱼类产气荚膜梭菌的来源及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理。方法:通过初步实验,自健康的活淡水鱼肠内容物中成功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并建立了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型鉴定的三步PCR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山东省主要湖(库)淡水鱼产气荚膜梭菌分布及毒素型调查,并将产气荚膜梭菌鱼类分离菌株α毒素全长基因进行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不同来源分离株进行同源性比较;进一步用Repetitive-Element PCR对同一采样环境的鱼源、泥源、禽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基因相似性分析。本实验还进行了产气荚膜梭菌鱼源分离株对本动物及小白鼠的致病性试验,通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进一步阐明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理。结果:自四大湖(库)淡水鱼及周围环境中共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141株,其中鱼源129株,泥源8株,鸭源4株;分离株主要为C型(102株,72.3%),其次为A型(35株,24.8%),B型(4株,2.8%)。C型和A型均携带cpe基因,而且β2毒素基因检出率较高。分离菌株α毒素全基因序列与A型畜禽源分离株及德国空气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7.84-99.58%。Repetitive-Element PCR分析表明,同一采样湖(库)分离株基因相似性自45-100%,在每个湖区的分离株中,不同个体的鱼源分离株之间、鱼源与鸭源分离株之间、鱼源与泥源分离株之间均发现了相似性为92%甚至100%的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在水体、在水体和周围环境间的传播。动物实验表明:产气荚膜梭菌鱼源分离株对本动物和小白鼠均有致病性,相同毒素型的鱼源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稀释倍数相同时感染小白鼠,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各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与外毒素培养液对小白鼠的致死率差异不显著;相同剂量的菌液灌服与腹腔注射,小白鼠死亡率差异不显著,此结果肯定了产气荚膜梭菌经口感染的高效性。创新:本试验建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检测的三步PCR体系,此体系克服了以往六重体系容易漏检β和肠毒素基因的缺点,与毒素的单基因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应用该体系首次于淡水鱼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检测到α、β、ε、β2和肠毒素基因,首次在鱼检测到β、ε和肠毒素基因,首次在B型菌检测到β2毒素基因,从而验证了Tammy的推断:β2毒素可由各型菌产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蛋白定位在肝、心、脑、脾、肺、肾等主质细胞的细胞质内,从而可以肯定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动物可以形成毒血症,毒素侵害延髓的生命中枢以及心脏的传导系统是导致“猝死症”发生的原因。本研究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淡水鱼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鲤鱼、鲢鱼、鲫鱼、鲶鱼、罗非鱼、黄鳝等肠内容物样品,厌氧环境下经过增菌、分离培养,选取血琼脂平板上典型的带双溶血环的菌落通过镜检、牛乳暴烈发酵试验及API 20A bioMerieux厌氧菌生化鉴定系统等细菌学方法,初步鉴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分离菌株通过α毒素基因(cpa)的PCR检测进一步确认,淡水鱼肠内容物中可以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而肠壁分离结果为阴性。
第二部分: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三步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针对以往产气荚膜梭菌Multi-PCR检测体系容易漏检cpb、cpe基因的缺点,以A、B、C、D、E各型标准菌株为待检,建立了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型鉴定的三步PCR检测体系,即六种毒素基因的检测通过三次PCR反应完成, cpa、cpb2、etx、iA的四重PCR检测及cpb和cpe的单基因PCR检测,并通过特异性实验、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测定检验体系的可靠性,通过条件优化实验在各组分用量及反应温度方面进行优化,建立了最佳的反应体系。用此体系对实验一经PCR证实的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六种毒素基因(cpa、cpb2、etx、iA、cpb和cpe)检测,结果7株中有5株为C型、2株为A型,扩增产物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上发表的同类序列Identity值在96%以上,排除了假阳性,也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第三部分:山东省四大湖(库)淡水鱼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布及毒素型调查
对山东境内微山湖、雪野湖、东平湖及胜利水库采集鱼样、水样、泥样,首先测定水样大肠菌群MPN以确定水质受粪便污染情况,从而初步推测水体中产气荚膜梭菌存在的可能性,然后分离鱼肠内容物及泥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三步PCR方法鉴定毒素型并且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然后Blastn在线分析检出基因与GeneBank发表的相应毒素基因的同源性。本实验共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141株,其中鱼源129株,泥源8株,鸭4株;分离株主要为C型(102株,72.3%),其次为A型(35株,24.8%),B型(4株,2.8%), C型和A型分离株均检出β2和肠毒素基因,检出基因核苷酸序列(见附表)与GeneBank所发表的相应毒素基因同源性在96%以上。
第四部分:产气荚膜梭菌淡水鱼分离株与其它来源分离株的α毒素全基因序列分析
应用PCR技术,从C型产气荚膜梭菌淡水鱼分离株中扩增出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全基因,并将其与pMD18-T载体连接、用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然后进行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测序得到的α毒素全基因由1254 bp组成,包括1194 bp的转录区,自13位的ATG至2个连续的TAA,编码39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5KD,与目前已报道的其他α毒素一致,表明已成功克隆了α毒素全基因。C型产气荚膜梭菌淡水鱼分离株α毒素全基因序列与其他来源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7.84~99.58%。
第五部分:Repetitive-Element PCR对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相似性检测
为了研究同一湖(库)中不同来源及不同湖(库)同一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同源性,采用随机引物利用产气荚膜梭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的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Element PCR)鉴定技术,扩增不同菌株的产气荚膜梭菌的DNA条带,形成聚类图谱,通过不同分离株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确认同源性,基因相似性在90%以上的可视为起源相同的分离株。结果显示:同一采样湖(库)分离株基因相似性自45~100%,在每个湖区的分离株中,不同个体的鱼源分离株之间、鱼源与鸭源分离株之间、鱼源与泥源分离株之间均发现了相似性为92%甚至100%的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在水体、在水体和周围环境间的传播。
第六部分:产气荚膜梭菌淡水鱼分离株对鱼及小白鼠致病性实验
针对未见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鱼类疾病的报道,为确定产气荚膜梭菌淡水鱼分离株对本动物、哺乳动物的致病性特设计此实验。本实验以产气荚膜梭菌鲫鱼分离株为试验菌株,并以同型标准菌株为对照,用该菌的粗制外毒素对鱼类及小白鼠进行攻毒,Reed-Muench法计算毒素的半数致死量,同型试验菌株与对照菌株,稀释倍数相同时,对小白鼠的死亡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产气荚膜梭菌鱼源分离株对本动物和小白鼠均有致病性,相同毒素型的鱼源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稀释倍数相同时感染小白鼠,死亡率差异不显著。
第七部分: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机理研究
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以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A ( ATCC528 )、B(ATCC6121)、C(ATCC4989)、C(ATCC3180)和鲫鱼分离株DPJ12、DPJ4为试验菌株,进行菌液不同感染途径(灌服和腹腔注射)对小白鼠的致病性试验;同时制备的菌液与外毒素培养液灌服对小白鼠的致病性比较。在此基础上以C4989菌液灌服小白鼠,取24h后死亡小鼠的肝、心、脑、脾、肺、肾等器官为待检标本,分离产气荚膜梭菌菌体,然后以各器官组织提取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检测其中的α毒素基因;肝、心、脑、脾、肺、肾、肌肉等器官制作组织切片,进行HE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对器官中的毒素蛋白进行检测并定位。结果,各型产气荚膜梭菌外毒素培养液与菌液对小白鼠死亡率差异不显著,菌液灌服与腹腔注射对小白鼠致死性(死亡率)差异不显著,此结果肯定了产气荚膜梭菌经口感染的高效性。菌液和毒素灌服死亡小鼠呈全身出血性变化,肠粘膜脱落;在肝脏中可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菌体,其它器官未分离到;在肝、心、脑、脾、肺、肾等器官中均可检测到cpa基因与毒素蛋白,且毒素主要定位在主质细胞细胞质内。由此推断产气荚膜梭菌经口感染时能破坏肠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循环,形成低菌血症与毒血症,毒素破坏主质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内,毒素侵害延髓的生命中枢以及心脏的传导系统是导致“猝死症”发生的原因。
|
|
|
|
1 |
马英,韩钧,鲍金祥,张进财,韩青忠,保广棋,胡义,祁文珍,陈桂华,邱昌庆,高双娣,周继章;牦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免疫预防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8年09期 |
2 |
张存帅,薛民权;产气荚膜梭菌毒素Dot-ELISA测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00年04期 |
3 |
刘家森,刘怀然,陈洪岩,李一经;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05年05期 |
4 |
薛掌林,刘来利,康文彪,张述斌,刘俊亮,李三胜;牛猝死病的调查与防治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2004年02期 |
5 |
毛文;;犊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年10期 |
6 |
张贤群;Tom Verleyen;;预防鸡群出现梭菌类肠炎[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年01期 |
7 |
李凯年;;维生素E增加绵羊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体液抗体应答[J];吉林畜牧兽医;1985年06期 |
8 |
李凯年
,T.Takeda;日粮乳糖和黑麦对产气荚膜校菌在鸡盲肠中定居的影响[J];饲料广角;1996年03期 |
9 |
屠伟英,蒋玉文,赵代民,蔡祈英;仔猪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病原诊断[J];中国兽药杂志;2001年06期 |
10 |
屠伟英,蒋玉文,蔡祈英;仔猪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病原诊断及疫苗研究 Ⅲ.7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株的产毒素试验[J];中国兽药杂志;2003年08期 |
11 |
Fatag,I;乐牧;;致病性梭菌毒素产生的因素Ⅰ,产气荚膜梭菌与诺氏梭菌[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4年04期 |
12 |
杜莲洪,马乐英,蒋祯,吕红,杨爱玲;产气荚膜梭菌多联浓缩苗对牛的田间免疫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7年03期 |
13 |
屠伟英,蒋玉文,蔡祈英;仔猪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病原诊断及疫苗研究V.疫苗的制备、检验和田间试验[J];中国兽药杂志;2004年09期 |
14 |
R.M.Mcdevitt;J.D.Brooker;T.Acamovic;N.H.C.Sparks;刘向萍;;坏死性肠炎对家禽业的持续性挑战[J];中国家禽;2006年19期 |
15 |
本间穗积;余炉善;;并发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感染的猪鞭虫病[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89年02期 |
16 |
许崇波,朱平,姚湘燕,甘永华,冯书章,马从林,孟锐奇;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工程菌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研究[J];畜牧与兽医;1998年06期 |
17 |
李永明,王开功,文明,周碧君;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提取与鉴定[J];中国兽医科技;2002年02期 |
18 |
李海阔,王琛,周碧君;提取产气荚膜梭菌染色体DNA的新方法——氯化苄法[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02年01期 |
19 |
陈小云,张存帅,关孚时;A型产气荚膜梭菌中国标准株α毒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兽药杂志;2004年12期 |
20 |
王文成,许崇波,朱平,姚湘燕,甘永华,卫广森;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工程菌表达产物免疫原性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