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主要草莓种植区草莓枯萎病菌抗药性及抗三唑酮菌系的生理生化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从山东招远、滕州、泰安和临沂大棚草莓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2个草莓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菌株对6种三唑类药剂和4种其它类药剂的抗性,并分别比较了12个菌株对这些药剂的抗性水平。从采集的菌株中筛选出一株对三唑酮敏感且生长势强,气生菌丝旺盛的菌株(ZY001)为供试亲本敏感菌株,室内经药剂筛选获得了抗三唑酮草莓枯萎病菌菌株(ZYK),另选出1株对三唑酮高抗性的菌株作为田间抗性菌株。研究了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发展规律;测定了不同地区草莓枯萎病菌菌株对几种常用药剂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抗三唑酮菌系对这些药剂的交互抗性。比较了抗三唑酮菌系和敏感菌系间的生理生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1.戊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腈菌唑、三唑酮、福美双、恶霉灵、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12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分布在0.1107~1.1670、0.1446~2.2586、0.1307~9.0317、0.1623~9.5898、1.1969~60.927、0.8831~162.81、202.99~852. 90、9.3728~76.517、10.026~99.777和1.3335~4.1616μg/mL之间。12个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酮和丙环唑的抗性均有66.7%的菌株对三唑酮和41.7%的菌株对丙环唑的抗性倍数大于10,抗性水平较高;同时,对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和烯唑醇也均出现了抗性倍数大于10的菌株,说明三唑类药剂防治草莓枯萎病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另外,10种药剂对12个菌株总体的毒力测定表明,戊唑醇和烯唑醇对草莓枯萎病菌的毒力高,可作为多菌灵的轮换或替代药剂使用。
2.通过采用药剂连续诱导法获得抗性菌株ZYK,其对三唑酮的EC50值为14.662μg/mL,与敏感菌株ZY001比较,抗性倍数为16.60倍;经UV多次诱导均未获得抗性菌株;田间抗性菌株TA002的EC50值为162.81μg/mL。通过对各抗性菌系进行抗性稳定性测定,发现各菌系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移8代后,诱导抗性菌系的EC50值波动范围很小,稳定性较强,而田间抗性菌株TA002的EC50值有降低趋势,转移10代后,其抗性衰减了一半。
3.用诱导获得的抗性菌株ZYK进行交互抗性试验,根据其结果可初步判定三唑酮与戊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腈菌唑之间存在交互抗性,而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恶霉灵不存在交互抗性,与福美双存在负交互抗性现象。
4.以获得的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为材料,研究了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生理适合度的差异。发现敏感菌株ZY001的致病力强于诱导抗性菌株ZYK的致病力;供试的3菌株对碳源要求均不严,对氮源利用的差异较大,所有菌株均在含硝酸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但对铵盐(NH4)2SO4和(NH4)2Cl的利用能力很差。所有供试菌株均在25℃和28℃时生长速度最快,在5℃和35℃条件下几乎停止生长;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诱导抗性菌株ZYK的直径相对要低于敏感菌株ZY001。所有供试菌株在pH值6、7、8、9时均生长较快,在pH值≥9时,各菌株菌丝生长稀薄,气生菌丝较少;而在酸性条件下各菌株的气生菌丝生长与在中性条件下无差别。
5.三唑酮能对草莓枯萎病菌的细胞膜造成伤害,使敏感菌株ZY001的细胞膜透性不断上升;诱导抗性菌株ZYK和田间抗性菌株TA002适应三唑酮的能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其细胞膜受伤害的程度相对较低,且这种适应能力随着三唑酮浓度的提高而减弱。
6.不同浓度三唑酮处理后的各抗性与敏感菌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随时间而变化,且活性与抗药性呈一定的相关性。用药剂处理后PAL活性表现出先迅速上升又迅速下降的趋势,以25μg/mL处理3h时TA002活性最高,达613 U/g·h; ZYK和ZY001的PAL活性值也分别为593和409 U/g·h;此后所有处理的PAL活性随着时间迅速下降。用三唑酮处理所有菌株,24h内所有菌株的POD活性不断升高,抗性菌株的POD活性明显高于敏感菌株,其中TA002的活性最高;至24h,用25μg/mL三唑酮处理后TA002、ZYK和ZY001的POD活性分别为32.05、22.54和18.86 U/g·min,均达最高值。
|
|
|
|
1 |
周子燕;李昌春;高同春;檀根甲;;三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
2 |
史建荣,王裕中,方中达;三唑类杀菌剂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机理研究——对小麦苗期生长和病菌附着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2年01期 |
3 |
张勇,马严明,徐劲锋,王梅,孙明娜,高同春;几种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毒力的测定及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4 |
林才华;王开运;顾春波;左一鸣;牛芳;;山东省草莓枯萎病菌对四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J];植物保护学报;2009年01期 |
5 |
古崇;;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安全高效使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20期 |
6 |
王学峰,张勇,高同春;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锈病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
7 |
常虹;王继臣;;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药效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
8 |
曹学仁;赵文娟;周益林;段霞瑜;张莹;丁克坚;;2007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J];植物保护;2008年06期 |
9 |
刘艳萍;孙海滨;刘景梅;;三唑类杀菌剂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10 |
王新茹;白伟;祁志军;张亚素;;几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田间防效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
11 |
张武军;张伟;张辉;王朝斌;徐兴全;郑仕军;;粉唑醇、戊唑醇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
12 |
刘刚;;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抗性水平最高[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01期 |
13 |
王新茹;赵建昌;白伟;赵晓琴;;几种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4期 |
14 |
胡伟群;陈定花;朱卫刚;陈杰;;抗苯醚菌酯(ZJ0712)小麦白粉病菌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J];农药学学报;2009年02期 |
15 |
苏平;周增强;侯珲;王丽;朱建兰;;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J];果树学报;2010年01期 |
16 |
王金凤;闫晓静;杨代斌;袁会珠;;环丙唑醇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比较[J];作物杂志;2011年04期 |
17 |
徐立东;克胜集团重点推出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利德隆30%悬浮剂农药新品种[J];植物保护;2003年03期 |
18 |
宋波,迟全鹏,贺长映;草莓白粉病化学防治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南方果树;2004年02期 |
19 |
夏晓明;王开运;王怀训;刘英华;胡燕;范昆;;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风险预测[J];农药学学报;2006年02期 |
20 |
吴乾守;;两种乙蒜素复配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应用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