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癌症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心理因素及护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
对癌症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心理影响因素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针对癌症患者睡眠的护理干预模式,以改善住院癌症患者的睡眠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索适合我国癌症患者的睡眠护理模式。
方法
临床选择住院癌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简化版调查癌症患者的睡眠主观感受和入睡前大脑中出现的特别严重影响情绪的非理性信念;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质量指数(QL-Index)等测评工具,对影响癌症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评定及相关性分析。在评定的基础上,对调查出的失眠癌症患者,随机选择20例入实验组,20例患者入对照组,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护理干预模式,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认知干预、情绪调整、行为训练等,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而后对两组的睡眠质量、睡眠认知、心理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
癌症患者失眠发生率为46%;不同性别、对收入水平不同满意度患者的睡眠质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睡眠质量好于女性(t=2.414,P0.05),对收入较满意患者的睡眠质量好于对收入不满意的患者(t=6.250,P0.01);失眠指数与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r=0.302-0.835,P0.01);与个性特征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6-0.566,P0.01);与应对方式无相关性(r=-0.179~0.141,P0.05);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r=-0.268~-0.395,P0.01);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1)。对实验组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两个疗程后,实验组11例患者失眠症状消失,对照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得到纠正,心理健康状况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癌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失眠发生率高;男性患者睡眠质量好于女性;对收入较满意患者的睡眠质量好于对收入不满意的患者。
2.癌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其对睡眠的认知态度显著相关,失眠患者存在大量的对睡眠的错误认知;与其心理状况显著相关,失眠患者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癌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其人格特征显著相关,多数失眠患者为神经质人格,情绪不稳定;.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度高的患者睡眠质量好;失眠显著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3.运用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认知纠正、情绪调整、行为治疗等方法的睡眠护理模式,可有效纠正癌症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改善其睡眠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整体康复;且认知行为治疗等措施易于被护理人员掌握,便于在临床实践中实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