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降钙素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降钙素的作用机制,为保守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实验处理
新西兰大白兔60只,制备动物模型,随机抽取10只,术前术后2周,4周后MRI检查,观察兔子椎间盘的高度,与术前对比,观察椎间隙的变化。取每组椎间盘髓核组织,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体积分数10%甲醛溶液固定24小时,石蜡包埋,行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髓核组织形态学变化。确定模型制备成功。然后50只随机分成10组,(B1C1D1E1F1,B2C2D2E2F2)B1B2组作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1个月、2个月取材。CDEF4组分别注射降钙素1IU/Kg,2IU/Kg,4IU/Kg,8IU/Kg,C1D1E1F1组1个月取材,C2D2E2F2组2个月取材。(取材前所有新西兰大白兔都行MRI检查)
2.观察指标
2.1每组实验动物预定时间处死,行MRI检测,观察椎间盘高度
2.2处死后取材,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体积分数10%甲醛溶液固定24小时,石蜡包埋,行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髓核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番红染色标本髓核中蛋白多糖的表达数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椎间盘软骨板内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表达率。
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重复测量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应用降钙素预防或阻止椎间盘退变,应用降钙素组椎间盘退变缓慢于生理盐水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应用2个月降钙素组优于1个月降钙素组。有统计学意义。
3.1个月的8IU/Kg组和2个月的4IU/Kg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
4.2个月的4IU/Kg组和8IU/Kg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隙减小,椎间盘高度减小,髓核细胞核蛋白多糖丢失,纤维环胶原变细,有中断现象,软骨中Ⅱ型胶原减少、表达明显稀疏。
2.降钙素作用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可以减缓椎间盘的退变,增加椎间盘的高度,减少随和细胞蛋白多糖的丢失,使纤维环软骨增粗,增加Ⅱ型胶原的表达。
3.应用降钙素有阈值高峰,平台期,达到半衰期后,再增加剂量和时间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