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张升华  
【摘要】: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在缺血性脑梗死不同临床时期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临床时期DCavg图和FA图的信号特征并进行分型;探讨DTI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对79例不同临床时期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 ①分别测量不同临床时期患者梗死区与健侧的DCavg值及FA值,并计算其相对值rDCavg值及rFA值;比较同一临床时期梗死区与健侧的DCavg值、FA值,分析不同临床时期间rDCavg值与rFA值的变化趋势。 ②采用盲法分析79例患者梗死区DCavg图和FA图的信号特点并进行分型;比较同一分型梗死区与健侧的DCavg值、FA值,分析不同分型间rDCavg值与rFA值的变化趋势。 ③探讨DTI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1不同临床时期的表现 1.1梗死区DCavg图信号、DCavg值及rDCavg值的变化 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例多表现为程度不同的低信号,DCavg值为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大部分慢性早期及慢性晚期病例表现为程度不同的高信号,DCavg值为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之间rDCav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之间rDCavg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梗死区FA图信号、FA值及rFA值的变化 超急性期信号表现较为复杂,可表现为等信号、不均匀高信号或低信号,本研究中主要以高信号为主,其FA值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早期、慢性晚期病例多表现为程度不同的低信号,其FA值为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超急性期与急性期、急性期与亚急性期之间r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之间rF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同DTI分型的表现 79例患者梗死区DCavg图和FA图的信号特点可分为4型。Ⅰ型:梗死区DCavg图呈等或略低信号、DCavg值降低,FA图呈等、略高或高信号、FA值升高;Ⅱ型:梗死区DCavg图呈低信号、DCavg值降低,FA图呈略低信号、FA值略降低;Ⅲ型:梗死区DCavg图呈略高信号、DCavg值略升高,FA图呈低信号、FA值降低:Ⅳ型:梗死区DCavg图呈明显高信号、DCavg值明显升高,FA图呈明显低信号、FA值明显降低。Ⅰ、Ⅱ型之间DCav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其余各型各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DTI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DTI分型与临床分期存在正相关性,DTI分型越高,临床发病时间越长。 结论: ①脑梗死不同临床时期DCavg值、FA值的变化和信号特点有一定规律,据此可能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判断所处临床时期。 ②DTI分型可更直观、简便地揭示脑梗死病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判断所处临床时期,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脑梗死的影像学分期方法。 ③DTI分型与临床分期存在正相关性,DTI.分型越高,临床发病时间越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靖 ,许乙凯;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术及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年05期
2 逄利博;;MR扩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术在脊髓压迫症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年05期
3 李少武;田胜勇;李子孝;张迅;戴建平;高培毅;;扩散张量成像在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7年03期
4 祁佩红;史大鹏;李四保;樊红光;轩昂;郭希让;程志兴;;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眼科研究;2010年04期
5 J.Lutz;J.Linn;J.H.Mehrkens;N.Thon;R.Stahl;K.Seelos;唐光健;;神经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微小神经改变的高空间分辨力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2期
6 张敬,郭慧,张云亭;颅内肿瘤DTI及DTT应用价值初探[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年03期
7 刘伟;贾丽燕;杨廷舰;;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治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09期
8 王海燕;赵斌;谭炳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07期
9 肖江喜,范晓颖,郭雪梅,谢晟,王霄英,蒋学祥;常规MRI阴性儿童及青少年额叶癫痫的2D-~1HMRSI和DTI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年02期
10 于春水;李坤成;林富春;蒋田仔;秦文;;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的全脑DTI直方图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年01期
11 李子孝;戴建平;李少武;;BOLD-fMRI和DTI:脑功能-结构结合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年05期
12 何琦玮;李琳;孙夕林;刘芳;佟金龙;王丹;申宝忠;;DTI在颅内星形细胞瘤临床分级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3 聂彬彬;翟晶晶;王丽婧;赵书俊;单保慈;;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03期
14 吴占雄;朱善安;BIN He;;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的白质纤维束走向跟踪[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3期
15 宛四海;肖新兰;尹建华;张雪林;;健康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8年08期
16 司徒卫军;朱云龙;谭长连;;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结构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年12期
17 李洪梅;范国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压迫症中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18 M. Yamada;S. Momoshima;Y. Masutani;K. Fujiyoshi;O. Abe;M. Nakamura;徐霁;;对美洲绒猴进行的灵长类视觉传导通路的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及锰增强MRI技术的初步研究成果[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19 E.Widjaja;S.Z.Mahmoodabadi;H.Otsubo;O.C.Snead;S.Holowka;S.Bells;翟宁;;局灶皮质发育不良毗邻区皮层下组织微结构改变:利用脑磁波偶极子集群定位的MR扩散张量成像检测[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3期
20 刘秀香;高思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津瑶;倪红艳;;扩散张量成像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丽;李小明;丁宁宁;;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肌营养不良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魏易琼;潘小平;李泽;卢祖能;苏常春;;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影像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岩;马林;;健康人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王岩;马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薛艳萍;翟仁友;;肌萎缩侧索硬化的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王晓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小儿脑病的初步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8 陆虹;马林;程流泉;邹智彤;徐贤;;正常人脑3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张泉;张敬;李威;郭慧;张权;;MR扩散张量成像在颞叶癫痫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史瑞华;;扩散张量成像在脑环形强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侯进;扩散张量成像在骨性关节炎评估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吴占雄;基于DTI的脑组织分割与各向异性电导率计算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翠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健康人脑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冲;基于体素分析的三维人格DT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李建军;青年抑郁症患者脑的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袁飞;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脑磁共振扩散张量和定量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倪红艳;正常老年人和阿尔茨海默病人脑白质改变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江贵平;磁共振运动伪影消除与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朱捷;肾脏3.0T磁共振扩散成像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丽;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蔡梦臣;扩散张量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尹茵;小视野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杨香香;基于多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的脑神经纤维可视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张升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1年
6 周卫兵;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肝脏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孙年;扩散张量成像对海洛因依赖者脑白质完整性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2年
8 刘群;3.0T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特发性癫痫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9 刘松江;基底节及放射冠区急性期脑梗死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2年
10 侯焕新;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脑深部核团及颈髓扩散张量成像影像特征的对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