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目的:系统整理常用中药毒性在历代主要本草文献中的记载,寻找对中药毒性认识变化的规律,探求引起中药毒性认识变化的原因,完善中药毒性理论,为理论研究及临床科研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中医传统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梳理古今有关中药毒性文献,建立常用中药毒性数据库,分析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结果: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主要表现为无毒的频率沿着历史的发展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有毒、大毒的频率则表现为逐步下降趋势。结论:对中药毒性认识变化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社会背景的不同;二是医家对毒性的驾驭能力的不同;三是药物自身的变化;四是患者体质的变化。
|
|
|
|
1 |
李涛;彭成;邓家刚;;对中药毒性特点的认识[J];山西中医;2009年02期 |
2 |
李世杰;;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创新发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09期 |
3 |
万刘静;;中药毒性之我见[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
4 |
林玉贞;中药毒性观的历史嬗变[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5 |
李根林,孙英;浅谈中药毒性作用的产生与预防[J];山西中医;2002年03期 |
6 |
刘士敬;辩证对待中药毒性[J];医学与哲学;2002年06期 |
7 |
刘树民,李玉洁,罗明媚;中药毒性研究及思路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2003年02期 |
8 |
刘树民,罗明媚,李玉洁;中药毒性理论及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2003年03期 |
9 |
俞超芹;中药毒性的再认识[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年04期 |
10 |
张海燕;中药毒性之我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年04期 |
11 |
陈英民;对中药毒性作用的几点看法[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
12 |
王忠玉,王艳宁;浅谈降低中药毒性的几种方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年10期 |
13 |
赵宇昊,王秀娟;中药毒性浅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年12期 |
14 |
赵承焕;;中药毒性浅议[J];山西中医;2004年S1期 |
15 |
刘淑杰
,崔红芳;影响中药毒性的几种常见因素[J];首都医药;2005年08期 |
16 |
曾永春,李辉;有关中药毒性的肤浅认识[J];河北中医;2005年04期 |
17 |
苗彦霞,张惠云;中药毒性探析[J];陕西中医;2005年10期 |
18 |
马以泉;中药毒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中草药;2005年07期 |
19 |
刘庆林;;中药毒性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年12期 |
20 |
张旭丽;贾丽艳;;中药毒性探微[J];中医药信息;2006年04期 |
|
|
|
|
|
1 |
张建海;冯彬彬;徐晓玉;;对中药毒性的辩证认识[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2 |
李钟文;李卫真;;关于中药毒性的几点讨论[A];'2012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3 |
华智仙;;中药毒性与中毒[A];新世纪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
4 |
刘树民;崔立然;;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5 |
陈志珍;;认知中药是确保使用中药安全的关键[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
6 |
贾丹兵;;中药现代化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7 |
谢杰;;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
8 |
金敏;;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和研究[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
9 |
张冰;林志健;;中药毒性与临床合理应用[A];第五届全国临床毒理学术会议2008药物警戒与临床用药安全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8年 |
10 |
彭慧;张贵君;;中药毒性和临床使用[A];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五届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