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噎膈病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噎膈病的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参考。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理古代噎膈病医案文献137则,现代噎膈病医案文献139则,分别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SPSS 22.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历代医家对噎膈病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古今噎膈病病因病机基本一致。病因主要为年老体虚、痰饮、瘀血、情志内伤、劳神劳力过度、饮食因素、感受寒邪等。病机为阴阳失和、本虚标实,具有虚实夹杂的特点。本虚以脾肾虚弱、气血不足、阴津亏耗为主,标实以气逆、气滞、瘀血、痰湿、火热为主。噎膈病常用的单味药物,古代医案主要有:半夏、茯苓、陈皮等,现代医案主要有: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等。常用的药物功效类别,古代医案主要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现代医案主要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清热药等。关于药物的性味归经,古、现代医案统计结果一致,即:药性均以温、平、寒为主;药味均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均以归脾、胃、肺等为主。噎膈病古代医案中药物因子分析共得到9个因子,现代医案共得到17个因子。对临床表现的频数分析得到噎膈病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以脉弦、脉细、形体消瘦、舌红、梗咽不顺、饮食难下等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类,得到10个聚类组合。古、现代医案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中与半夏有关的规则组合数目最多,其中,古今共同使用的二项规则组合5个,三项规则组合2个。结论:噎膈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阴阳失和、本虚标实。痰饮、瘀血、情志因素、饮食因素等导致机体阴阳失和,进而出现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脾肾虚弱、阴津亏耗,气滞、瘀血、痰湿、火热等实邪胶结阻滞食道,使其狭窄、干涩,出现吞咽梗噎不顺的症状,加之气机上逆不降,故而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古今用药规律既有相同处也有差异点。相同处为:补虚泻实、标本同治;寒温并用、辛行苦泄;重用半夏、痰气并治。差异点为:现代医家在药物功效种类的选择上更为广泛,且较重视解毒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