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内经》阴气与阴阳交感理论的系统整理

李中正  
【摘要】: 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阴虚”是有争议的,导师在多年研究《内经》基础上,提出阴气,阳气同属气的范畴,二者共同奉养人体。本课题以《内经》为正朔,梳理“阴气”这一基本概念,以期完善中医生理学相关内容。 课题正文部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是梳理《内经》中的“阴气”概念,五篇论文组成,主要是《内经》中有关“阴气”的概念、运动、生成、生理特性等方面的梳理工作,提出阴气的产生有三要素:以精为本,真气(先天之气)激发为要,以阴阳调和平秘为条件。另外,论文中指出,“气分阴阳”以往只停留在理论表层,尚未与经气流注联系在一起。中医学的“精气分阴阳”理论应为“先天之气分阴阳”。阴阳二气通过经络贯输到五脏中构建五脏气。 第二部分有关阴气概念的运用,四篇论文组成,文章通过载有经方的相关文献,从经方组方中找到“阴气”概念的实际应用。而且论证了先天精气存在的时限性,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的构成比问题。 第三部分整理了阴阳交感理论,阐发了阴阳交感的生理学意义,三篇论文组成,指出阴阳概念是古医者引入中医学中构成自身独有的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要素。人体阴阳交感运动与经络生理病理学表现有相关性。阴阳交感的运动状态,不是静止的稳态,呈现虚实态。 本论文通过梳理《内经》“阴气”概念,旨在构建中医学理论“真气—阴阳气—阴气、阳气、中气—营卫气血(脏腑气血)”新的理论架构;旨在完善中医生理学体系;旨在强调逻辑推理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志坚;;《内经》厥证浅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2 时振声;;对《内经》厥证的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01期
3 刘春援;;论《内经》脾胃理论在老年病防治中的临床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吴萍;;谈《内经》营卫之气与睡眠[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7期
5 邢玉瑞,张喜德;卦气说与《内经》经脉病候[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邱莳忠;;略论留针术在《内经》中的记述[J];针灸临床杂志;1989年04期
7 孙广仁;《内经》阴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陈英;陈思义;;《内经》寒厥、热厥证治简析[J];四川中医;2010年04期
9 魏玉琦;;浅谈《内经》发热症[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00期
10 陆乾人;试探《内经》痛证病机[J];陕西中医;1987年12期
11 陈震霖;试论内经对疾病的认识[J];陕西中医;2004年04期
12 孙广仁;《内经》阴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5年01期
13 孙广仁;《内经》中阳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4 高凌云;郭伯涵;;对“内经浅解”一文的剖视[J];江西中医药;1959年12期
15 李济仁;;对《内经》教学的粗浅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79年02期
16 张德二;;《内经》中的若干气象学问题[J];江苏中医药;1980年02期
17 申鸿砚;《内经》词义一得[J];江苏中医药;1981年06期
18 丁光迪;;《内经》治则探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19 李鼎;;《内经》韵语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年04期
20 严惠芳;;《素问·脉要精微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发祥;;文以载道,经义铿然——谈《内经》教学重视文理的重要性[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宇铭;;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杨杰;;《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翠娟;张登本;孙理军;;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鞠宝兆;;《内经》有关脾藏象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徐如恩;徐爱民;徐爱龙;;略论《内经》康复医学的辨证原则及其影响[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鹏举;;《内经》“治半夏”“秫米”名实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傅海燕;;《内经》首载六个解剖学词语考证[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莹;张玮;王育群;邢练军;;《内经》中有关黄疸认识的临诊发挥[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荣群;;浅谈《内经》对怒的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正;《内经》阴气与阴阳交感理论的系统整理[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张晨光;《内经》补泻刺法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3 曾高峰;《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马小兰;《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源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向群;《内经》条文的临床应用与解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张晓利;陆士谔医学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郑倩仪;《内经》养生思想及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裴国清;《内经》气功“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韩晶杰;《内经》情志相胜理论及其养生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陈子杰;《内经》有关脏腑认识不同理论与观点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秋升;《内经》睡眠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杨旭甲;《内经》“下焦如渎”理论与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陈智慧;《黄帝内经》中健康心理学思想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孔芳;《内经》情志学说的情绪调节思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韩世伟;《内经》肺系相关理论及吉林、辽宁两省部分地区肺系疾病发病节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黄欣宜;《内经》根结标本理论的探讨及后世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朱鹏举;《内经》睡眠理论及其对后世论治不寐病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张亮;《内经》“缪刺”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郎晶晶;“治未病”思想干预艾滋病治疗的理论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黄革;《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容景瑜;《内经》和谐观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内经》“豆”字的断代意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曲静;我省举行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N];黑龙江日报;2004年
4 邢玉瑞;《内经》论五味[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张效霞;再谈《脉要精微论》“精明”之含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步瑞兰臧守虎;《黄帝内经》背后的方士[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记者田俊荣;建行上半年各项业务发展强劲[N];人民日报;2003年
8 孟怀东;善养生者莫醉酒[N];大众卫生报;2007年
9 张吉;从《内经》看中医的继承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翟双庆;《内经》是中医临床的基础[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