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细胞因子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
【摘要】:
目的:本研究从炎症细胞因子角度深入探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疾病的本质,并探讨清热化瘀中药干预DVT中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临床研究筛选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分别根据病程和中医证型分组,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迁延期组、慢性期组和复发组,按证型分为湿热下注型组、血瘀湿重型组和痰瘀互结型组,观察其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水平。实验研究以下腔静脉结扎法大鼠为模型,采用中药花栀通脉片治疗,穿王消炎片和复方丹参片作对照,观察各组大鼠的血清TNF-α、IL-6和IL-8的水平以及下腔静脉病理形态学改变及静脉壁中炎性细胞、TNF-α、IL-10、E-选择素(Es)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mRNA的表达。
结果:临床研究显示DVT患者的CRP、TNF-α、IL-1β、IL-6、IL-8、IL-10均升高(P0.05,P0.01),其中CRP和TNF-α与血栓病情的严重程度呈密切相关,迁延期组IL-10的水平高于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P0.01),复发性DVT的患者的CRP、TNF-α、IL-6和IL-8水平比初发急性期组明显增高(P0.05,P0.01);湿热下注型较血瘀湿重型和痰瘀互结型的CRP、TNF-α和IL-6增高(P0.01),而血瘀湿重型的IL-10显著高于湿热下注型和痰瘀互结型(P0.01)。实验研究显示血栓模型组大鼠的下腔静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较假手术组程度重,其血清TNF-α、IL-6和IL-8的水平以及静脉壁中炎性细胞、TNF-α、IL-10、Es和NF-κBP65mRNA的表达强(P0.05,P0.01),花栀通脉片能改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改变程度,降低血清TNF-α、IL-6和IL-8的水平(P0.05,P0.01),减少静脉壁中炎性细胞、TNF-α、Es和NF-κBP65mRNA的表达(P0.05,P0.01),效果优于穿王消炎组和复方丹参组。
结论: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DVT发生与发展乃至机化消退的整个病理过程,并可作为中医临床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而中药可以通过干预炎症细胞因子的角度来达到治疗DVT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