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浅析丁玲三十年代初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

尚峰  
【摘要】:丁玲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著名作家。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实现了创作转型以来,她的命运就同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扭结在了一起。那么为什么曾经个性张扬、女性意识极为强烈的丁玲却最终走向了革命文学创作?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丁玲又是怎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革命文学写作之路的?又是什么造成了丁玲人生、文学的二重悲剧?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对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主体意识的发展变化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随着二十年代以来个性主义文学写作的势微,丁玲由早期的个性主义文学创作开始向革命文学创作转型,但在文学转型过程中却误入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作窠臼;其次,面对左翼文学阵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风潮的否定,丁玲在文学实践中努力摆脱这种程式化的写作模式并完成了向革命文学的转型;再次,实现创作转型的丁玲由于不满左翼文学的过于政治化的创作倾向,开始了在既定意识形态规范之下革命文学个性化书写的努力。 在笔者认为,所谓的主体意识是指人们基于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自我实践方式的一种综合意识或者说是心理能力。根据此定义,对于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的动态考察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作家的政治立场,这是作家根据社会发展情势给自己的一个社会定位。二是作家的写作姿态。写作姿态不同于作家的政治立场,写作姿态指的是作家对自我文学活动的定位,包括作家站在什么社会层次上进行创作、写作的对象、话语的使用、创作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自我独到的发现与观点等。应该指出,文学上的转型相较于政治转型更加困难,丁玲的政治立场和写作姿态的变化不是同步的。三,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从女性的立场上发言是其在文坛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丁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更是如此,所以对丁玲女性意识的分析是对丁玲主体意识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文学观念,这应该包括作家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文学的理解。 研究丁玲三十年代初的创作主体意识,可以加深对三十年代初丁玲文学转型内在动机的理解、进一步廓清丁玲三十年代初思想发展的线索、有助于探寻丁玲这个极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内核作家的精神风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以谦;;关于耶林写给丁玲的四封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2 张炯 ,王淑秧;丁玲《意外集》散论[J];齐鲁学刊;1986年03期
3 林湄;;病榻前访丁玲[J];世界博览;1986年05期
4 王增如;最后的玫瑰[J];中国花卉园艺;2002年12期
5 罗永常;刘建波;;丁玲晚年与沈醉一段不平常的交往[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17期
6 张龙福;深度与热力——丁玲小说美学风格片谈[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穆长青;;访丁玲[J];朔方;1980年12期
8 罗守让;丁玲文艺思想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3期
9 ;怀念著名作家丁玲[J];瞭望;1986年11期
10 马畏安;可怜无女耀高丘——谈丁玲两部回忆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2期
11 黄绮丽;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兼对当代女性文学的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03期
12 石川;全国丁玲学术讨论会第四届会议[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05期
13 罗永常;是朋友,还是敌人?——丁玲与沈从文[J];党史文汇;1995年08期
14 罗永常;丁玲与沈从文的交往[J];党史天地;1996年08期
15 杜方智;丁玲女性小说的特色与贡献[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16 ;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3期
17 唐宁丽;丁玲、沈从文关系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1997年04期
18 蒋明玳;左翼文坛的一株新葩——略论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9 邢小群;我眼中的丁玲与陈企霞——徐光耀访谈[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10期
20 王建湘,石潇纯;绽放在春天的《中国》——兼议丁玲晚年的编辑思想[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桂梅;;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白军芳;;丁玲作品中的女性美[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梦花;;瞿秋白与丁玲[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刘立峰;;“诗人应该歌颂您”——宋庆龄与丁玲[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危机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梦花;;瞿秋白与丁玲[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7 徐刚;邢小群;;丁玲和中央文学研究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8 唐弢;;[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9 霞光;;试论宋庆龄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前期思想演变的理论基础及其根源[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10 谢昭新;;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市场与蒋光慈的小说创作[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舒洁;知识分子与“大众化”革命(1937-1949)[D];北京大学;2012年
2 李美皆;“晚年丁玲”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蔡丽;左翼小说的转型[D];苏州大学;2006年
5 张毅;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山东大学;2007年
6 朱旭晨;秋水斜阳芳菲度[D];复旦大学;2006年
7 黄蓉;丁玲文学编辑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赵鹏;海上唯美风: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洪权;“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玉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峰;浅析丁玲三十年代初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珍;丁玲女性主义的转向[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卓敏;丁玲镜像中的“现代中国”[D];北京大学;2012年
4 黄艳;关于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几个问题的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胡金海;革命·文学·转型[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心颖;古代与现代的错综交融——三十年代历史小说论[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安俊;三十年代南满地区农民家庭收支透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吕小冰;沈鸿烈主政青岛时期的乡村建设(1932-1936)[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唐巧天;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D];郑州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晨;丁玲研究的再度超越[N];湖南日报;2001年
2 王增如;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丁玲[N];人民日报;2001年
3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武;丁玲:与悲剧命运抗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张凤珠;选择[N];光明日报;2004年
5 汪凌;说不尽的丁玲[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沈以淡;丁玲的蒙难和脱险[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杨建民;叶圣陶知遇丁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通讯员 涂绍军;第十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N];常德日报;2007年
9 李向东 王增如;丁玲是一部厚重的书[N];人民日报;2006年
10 王保贤;《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若干史实订正[N];中华读书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